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教材《雾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雾凇奇观的景象。第二自然段讲雾凇形成的原因。这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内容离学生太远,因而也是文章的难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这千姿百态雾凇奇观,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其次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再次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结合《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技能目标:培养抓住课文重点词句,通过自主读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重点、难点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课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全文分三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4.
<正>《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23课的文章。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吉林雾凇美景、形成过程和人们对他的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明快、优美。通常人们会将本文作为描写雾凇美景的文章组织教学,于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雾凇之美,诵读或复述雾凇形成过程,安排学生动笔描写雾凇姿态,繁华落尽,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第二课时。(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论坛》理事单位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优质课奖)[教学设想]《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中,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曾梅华 《山东教育》2008,(10):26-2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誊,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7.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8.
《雾凇》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雾凇是一种自然奇景,本文介绍了雾凇的特点、分布,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雾凇的成因、危害及价值。我国最典型、最著名的雾凇当属吉林雾凇,其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背景】"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案例描述】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这一奇观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比较“渐渐地”“慢慢地”和“轻轻地”在句中的不同意思,并能选择其中的词语造句。  相似文献   

12.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二、吃透两头说目标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感受雾凇的“奇”,并通过朗读向读者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隆冬时节,吉林市松花江堤,远远望去,一排排松柳枝头晶莹剔透,与蓝天白云相接,如同仙境一般,奇妙而美丽,这就是雾凇奇观。仔细观察,枝杈间的雾凇,犹如一片片雪花。然而,雾凇的形成要比雪花形成的条件更为苛刻。它是在无风、低温、水气非常充足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雾凇又称“树挂”,是雾气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有粒状和片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一粒粒凝结在树的枝叶上;片状雾凇结构松散,呈现片状。吉林市的雾凇是后一种。松花江穿过吉林市区,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距市区仅15千米。隆冬季节,从水轮机流出的水,温度约4℃,江面蒸发的水气,形…  相似文献   

15.
《雾凇》是四年级第7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学这样的课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雾凇。于是在课前,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一个雾凇的神奇世界,那如雪般洁白,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绵延十里。  相似文献   

16.
雾凇     
家乡的雾凇是个奇观,我却一直没仔细地欣赏过它,这不,我正准备去松花江一饱眼福呢!透过车窗,远远地看到了松花江,十里江堤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犹如水晶宫殿一般。趁着车还没到,我先给你讲一讲雾凇吧!在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松江花是最大的贡献者。冬  相似文献   

17.
《雾凇》是四年级第7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学这样的课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雾凇。于是在课前,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一个雾凇的神奇世界,那如雪般洁白,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绵延十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妆玉砌、瑰丽壮观的雾凇世界之中,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8.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二自然段时,设计实施了一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围绕“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中心内容自读思考,圈划批注,相互讨论;  相似文献   

19.
《雾凇》这篇散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及其形成原因,语言生动、精练,富有韵律美,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以“读”为贯穿始末的主线,同时突出习惯培养和口语训练,以彰显“语文”之本色. 一、以读为主线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作品文字之美、感受作者心境之美.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组第22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并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行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雾凇奇观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巧妙复习课文词语。有效辅助课后练习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请同学们读课题。(出示课后练习3的词语)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