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检验了纳米碳酸钙粒子的粒径和内部结构,根据亲水亲油平衡值(HLB),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将其加入到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中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测试最大无卡咬负荷、观察磨斑表面形貌和测定磨斑直径以及测试摩擦系数,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极压性能和抗磨减摩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XPS测试对纳米碳酸钙润滑油添加剂进行了摩擦化学的分析和研究,对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抗磨减摩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有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水热法制备的CeO2纳米棒为载体,分别采用溶胶法和沉积法对其进行纳米金修饰,得到两种不同纳米金修饰方法制备的Au/CeO2复合物。在MV-Fenton体系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两种Au/CeO2复合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胶法制备的Au/CeO2(S-Au/CeO2)比沉积法制备的Au/CeO2(D-Au/CeO2)展现出更好的抗氧化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法制备过程可能破坏了CeO2的表面结构,导致其抗氧化性能降低;另外,溶胶法负载的AuNPs和CeO2之间的电子传递也使其抗氧化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3.
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Ni基合金材料,测试了合金在室温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讨论了MoS2含量,载荷以及滑动速度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其减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oS2质量分数为6%的合金,在摩擦表面形成含硫化合物的复合膜而起润滑作用,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Ni基合金材料,测试了合金力学性能及其在室温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同时还探讨了其耐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MoS2质量分数为10%-15%的合金具有较好的力学和摩擦磨损综合性能.该合金主要由Ni基固溶体、定比化合物CrxSy、MoS2和Mo2S3等相组成,在室温下摩擦表面形成含硫化合物复合膜而起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TEM、循环伏安、阻抗一电位等方法,研究比较了碳纳米管/纳米TiO2复合膜(CNT/nano-TiO2)修饰电极与纯纳米TiO2(nano-TiO2)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大量细小的碳纳米管的存在,可起到阻碍TiO2纳米粒子的团聚作用,从而提高了CNTlnano-TiO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的基材上采用两步法制备聚酰亚胺薄膜,在电子拉伸实验仪上考察膜的附着强度,在MM-200摩擦实验机上考察膜的摩擦性能,通过SEM观察PI膜表面磨损形貌以及转移膜形貌,测量了不同的成膜基材的硬度。实验结果显示,在A3钢镀Ni基材上制备的聚酰亚胺固体润滑膜具有最好的附着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CeO2线,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表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DNA与纳米CeO2线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DNA对纳米CeO2线类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体系进行pH影响以及特异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NA抑制纳米CeO2线的类氧化酶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具有特异性。此工作将使纳米CeO2得到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脉冲电源在磷酸盐和硅酸盐等复合电解液下对Ti6Al4V钛合金进行表面陶瓷化处理,并研究在电解液中掺杂不同质量浓度CeO2颗粒制备出的陶瓷涂层性能的变化,确定最佳掺杂浓度。应用XRD、SEM和EDS等手段表征了MAO涂层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并对比分析了CeO2颗粒掺杂前后的厚度变化和电化学腐蚀行为。制备出的MAO陶瓷涂层具有复杂的多相复合结构,主要以金红石TiO2和锐钛矿TiO2为主,含有部分Al2TiO5和SiO2相,另外还含有晶态的Al2O3和少量非晶态Al2O3;在电参数、反应时间和电解液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在电解液中掺杂CeO2能轻微提高MAO涂层的厚度,并改变各相之间的转化率,提高氧化膜的耐蚀性。随着掺杂质量浓度的提高,膜层的光滑度先提高后降低,膜厚逐渐增加,耐蚀性先提高后降低;掺杂质量浓度为1.00 g...  相似文献   

9.
制备纳米TiO2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液相法和气相法等.液相法又包括胶溶法、溶胶-凝胶法、醇盐水解法、沉淀法等;气相法包括气相氧化法、气相合成法、气相热解法和气相氢火焰法等.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纳米TiO2的主要生产方法,并分析了各种工艺的优劣,同时介绍了纳米TiO2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提高丙烯酸酯涂料性能为目的,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TiO2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纳米TiO2连同其他助剂添加到丙烯酸酯乳液中,制得成品,考察了涂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重点测试了涂料的自清洁和抗菌性能,与不添加改性纳米TiO2的涂料对比,结果涂料的自清洁和抗菌性能均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含改性TiO2涂料经紫外光辐照39 h后,样品表面油脂残存率为0;经过10天培养皿抗菌性能测试,抗菌等级评定为1。  相似文献   

11.
以柠檬酸作为胶凝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CeXZr1-XO2复合氧化物,分别经600℃和900℃焙烧,应用XRD检测,发现均已形成铈锆固溶体。并应用BET、XRD和TPR对其表相、晶相结构和氧化还原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随着固溶体中铈比例的增加,固溶体稳定性降低;其储氧量测定显示铈锆固溶体用作三效催化剂助剂的最佳比例为1:1。经900℃高温焙烧以后,固溶体晶粒增大不明显,表明本方法适合制备高比表面积和高储氧量的铈锆固溶体;TPR还原峰温度降低,推测可能在于柠檬酸络合物完全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2.
Pd纳米颗粒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催化氧化反应的性能至关重要,且与Pd-CeO2的界面结构密切相关.我们发现Pd/CeO2的低温催化CO氧化活性高度依赖于载体CeO2的形貌和暴露晶面.利用胶体沉积法,得到Pd/CeO2八面体和Pd/CeO2立方块两种催化剂.结果表明暴露{111}晶面的CeO2八面体负载Pd催化剂的催化CO氧化活性远优于暴露{100}晶面的CeO2立方块负载Pd催化剂.DFT理论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Pd物种的氧化还原活性可能决定催化剂的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钯从氧化态到金属态的循环更容易在CeO2(111)上进行,而这取决于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活性Pd物种的氧化还原性能对Pd/CeO2的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调控载体暴露的晶面实现Pd与载体CeO2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实现对催化剂可还原性和催化活性的可控调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沉淀-溶剂热联用方法,制备粒径约为30nm的TiO2材料,作为光催化分散液的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镜(透射TEM、扫描SEM)、拉曼、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纳米TiO2的晶型、形貌、结构与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制备的TiO2为粒度均匀、分散良好的锐钛矿型纳米TiO2。在不做任何修饰的情况下,将纳米TiO2置于水中,通过超声得到分散均匀、稳定性好的纳米TiO2水性分散液,室温静置180d后仍保持澄清透明,无沉淀析出。180d后,该分散液对有机污染物罗丹明B的降解仍旧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光照15min后罗丹明B明显褪色,30min完全降解,无活性损失。将该分散液喷涂在铝板基底上,表现出良好的自清洁能力。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规模化生产、成本低、过程易控的纳米光催化分散液制备思路。  相似文献   

14.
贵金属纳米材料与高Z元素纳米材料都是生物无机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而同时包含两者的三元硫化物AgBiS2纳米颗粒是首次被用于生物医疗领域。制备一种经PEG修饰的水溶性AgBiS2纳米颗粒,并通过体外测试、细胞实验以及小鼠活体成像,证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热杀伤、放疗增敏产生ROS与DNA损伤以及光声与CT成像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2-(2'-羟基苯)噁唑啉作为配体,通过与不同的锌盐进行反应,得到结构新颖的双核及四核配合物.对该系列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发现在配合物1中2-(2'-羟基苯)噁唑啉配体的羟基氧作为单原子桥连接2个锌离子,配合物2中除配体的羟基氧桥之外还存在甲氧基的氧原子桥连3个锌离子.配合物1 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9.384 2 Å(19), b=13.584 0 Å(30), c=11.138 0 Å(20), β=96.250°(30).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 a=9.551 7Å(19), b=11.123 4 Å(22), c=11.182 6 Å(22), α=102.820°(30), β=114.988°(30), γ=100.806°(30).对配合物1的甲醇溶液中及固相荧光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有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与细胞凋亡时机体内环境的改变有雷同之处,通过对疲劳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肝、肌细胞Ca2+浓度及DNA倍体分析,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后肌、肝细胞中Ca2+浓度显著增高P<0.01;FCM检测肌、肝细胞实验组均出现凋亡峰;TUNEL染色显示,疲劳时肌、肝组织呈棕黄色的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各组织SOD活性12 d组显著下降P<0.01,MDA数量12 d组非常显著升高P<0.01;研究认为:细胞内Ca2+浓度显著增多、SOD与MDA比值变化是决定细胞凋亡或坏死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与运动性疲劳同步发生,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因素均会导致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