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个学期,学生蔡××刚从村小转学过来。当我第一次改他的读书笔记时,发现他只是随便抄了一篇短文,而且字迹“龙飞凤舞”,很是潦草,一看就知道他讨厌作文。其实在开学第一节作文课上,我就已经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怎样写读书笔记,并强调了书写要工整,没想到他还是明知故犯。我有些生气,本想把他叫过来批评一顿,再“摆事实讲道理”地教导一番,然而,就在我仔细地看了他抄的那篇文章《朋友》之后,有一个想法突然闯入我的脑海,让我改变了主意……作文课上,我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蔡××的《朋友》:“除了亲人,恐怕只有朋友这个词可以表达人与人之…  相似文献   

2.
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其实,写文章的功夫也在“文章之外”.古人说作文有可教的有不可教的.而我们在作文课上大概只能教可教的一部分.不可教的部分怎么办?一是依靠自由写作,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二是依靠我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即为他们建构立体化的写作空间.语文老师都有体验,写文章最主要的不是“写”的过程,而是写之前的准备.比如很多老师往往要评职称了,才坐下来写论文.  相似文献   

3.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形:一宣布上作文课,学生便唏嘘连声,甚至叫苦不迭;一铺开稿纸,学生便茫然无措,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学生怕作文。 怎样使学生不怕作文?我的经验和做法是: 一、以说促写。不善于作文的学生多,而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则较少,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机会很多。而“说”和“写”实为近邻,“写”不过是用笔、用文字来“说”而已。因而,在作文课中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使他们写其欲说,倡导“明白如话”的文风,是克服学生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如果把学语文局限于学一本教材 ,势必造成学生视野狭窄 ,知识贫乏 ,积累甚浅 ,就不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更谈不上让他们打下比较深厚的语文功底。教师就要利用教材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他们自己走出教材 ,寻找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下面 ,我就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的教学为例 ,谈谈我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走出教材 ,开发他们的潜能 ,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的。我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然后问 :“你们觉得诗中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怀 ?体现了作者什么样…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曾经指出:“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并以他们的工作自豪,使散文自然而然地变成诗。”(《回忆高尔基》)散文家杨朔曾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海市·小序》)这些精辟的论述,说明散文与诗最为亲近。散文与诗的类似之处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高尔基所说的“热情”,亦即作者对生活的热烈的感情,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外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向我们表明,散文与诗同样特别重视创作主体的热烈  相似文献   

7.
把活动引入作文教学,让学生不再害怕作文,喜欢上带有趣味的作文课;也让学生有了写作的内容,不再挖空心思搜刮作文素材,实现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目标.《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一书作了如此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要做到《大纲》所要求的“把说和写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认为:激发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尤为重要。怎样激发低年级学生说和写的兴趣?我是这样探索尝试的。一、联系实际,引起兴趣。在一年级下学期的一次作文课上,我挂出了一幅彩图,说:“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庭,都想在作文课上把自己的一家,向老师和每个同学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在叙事写景中融入了复杂而强烈的感情,展现出一幅幅凄冷萧瑟的画面;双线交织中构建出错落有致而又貌异神合的结构美;刻画出一对落魄、受损害的人物形象;抒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情,形成了摄人心魄的艺术美感。一、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诵读,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诗中写景的句子有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是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有了鉴赏的方向和要求,所以很容易进入到审…  相似文献   

10.
一、厌中抄有一次上作文课 ,有位学生愁眉苦脸地说 :“老师 ,我讨厌写作文 ,让我抄课文吧 !”接着 ,还有几位学生也这样说 ,当时 ,我没有同意他们的要求 ,还是叫他们写作文。后来 ,我才知道 ,他们讨厌写作文 ,是因为他们缺乏平时的语言积累 ;他们喜欢抄课文 ,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平时的语言积累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古人说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可见 ,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 ,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 ,我就开始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在作文课上 ,我允许他们不写作…  相似文献   

11.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水浒》中草莽英雄所信奉的一句话,将其移至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应该启发时启发,在该点拨处点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当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时出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候会遭遇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这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缺乏独创性。例如,我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或者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第一个孩子说:“我看到了梅子、杏子、麦花、篱笆、蜻蜓和蝴蝶。”这样的回答肯定是没有错误的,但…  相似文献   

12.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13.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4.
《周总理 ,你在哪里》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是初三年级的教读课文 ,在贵阳教改实验区使用的江苏版教材中是七年级的诵读欣赏课文。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但初一学生因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 ,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了解不多 ,加之商品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对诗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不一定能够理解。如何才能让诗中的“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情”与诗中的“情”产生共鸣 ,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想 ,教师只有设法缩短与学生在时代和年龄上的距离 ,同他们进行心的交流 ,沟通思想感情 ,才能唤起他们缅怀总理的感情 ,真正达到从思想…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16.
杨立新 《教育文汇》2006,(12):39-39
作文课上,我很少直接对学生说今天要写什么。有一次作文课,我故作神秘地说:“我们来进行一个创造力的测试。”其实这个测试源于不久前《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的启发。那篇文章写的是,给你一个废弃的铁罐,你能想出它可以作哪些用  相似文献   

17.
《鹅》这篇习作例文,与讲读课文《喜鹊》在抓事物的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前面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教师的指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与《喜鹊》的对照比较,体会出写动物的一般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训练中仿效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一、引导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在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后,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前一篇课文《喜鹊》,再自学习作例文《鹅》,让学生初步了解《鹅》也是写了“特点”,同样表达了“喜爱”的感情。引导他们思考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壁”。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两朝全部士族诗人。”这样好的作品学生学过之后,应当要求熟读成诵。但是,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丢三拉四,有的丢了一个自然段都不知道;有的前后内容混杂,东背一句西背一句;有的当时背好了,过不了多久又忘记了。怎样让学生顺当地背诵课文呢?我的办法是:抓点、理线、板书,再背诵。所谓“抓点”,就是要求学生抓住自然段中能表现段落中心的“点”。这个“点”可以是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是自己概括的一个词(句)。在  相似文献   

19.
<正> 虚词在诗中不但有结构实词的作用,而且在表情达意上还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可以是一个诗眼,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刘淇云:“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词辨略》序)运用虚词可以造成一种转折,从转折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如“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晚唐兵连祸结,农民流离失所,以致田园荒  相似文献   

20.
感情是一个精灵。能否充分地表现复杂神奇的感情,是衡量一种艺术品优劣的重要标尺。苏姗·朗格曾说:“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感情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为低劣的。”(《艺术问题》)在写事的记叙文中怎样充分地“完全”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呢?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表现方法。笔者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