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与教育研究是一种共存关系,在这种共存关系中,教育研究与其虚幻地"去意识形态化",毋宁现实地处理好学术与政治、述学与咨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教师的角色     
教师像农学家、种植家。1918年,蔡元培先生指出:“新的教育,应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温室,需食则资之肥料。”总之,“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种植家栽培植物”,强调教师重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先生有句名言:“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意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什么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就是因为他在众多的音乐教学法中最能充分展示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我们通过音像资料进行教学时深切感受到的。音乐教育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体现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迪智慧,培养高尚的人格,发展个性。音乐学习属于主观心灵的感悟,在学习与实践中都需要情感的介入,可以说,情感在音乐学习中无处不在,是引导学习方法的要素。它以趣味、愿…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展个性,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意即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教学的最大魅力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上的成功再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首先是由课堂教学的性质与任务所决定的。课堂教学的实质其一是师生知识授受基础上的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活动。其二是由知识的特性所决定。如果知识成为一个无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将造成沉闷、乏味,甚至厌倦;如果知识被赋予人文意义,则成为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先生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划一,毋宁展个性。”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平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个性,在作文点评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写作上给学生开辟出一条绿色的净土和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经典常谈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丘(中国)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化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中国)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岚 《四川教育》2009,(12):15-15
孔子教学生很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蔡元培先生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坦言道出了发展个性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班级环境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个性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8.
<正> 一个世纪前,严复译穆勒名著《论自由》,将穆勒的教育观表述为:"盖所恶于国家之教育者,彼将立一格焉,以陶铸一国,使务于冥同……就令而效,其势亦将以劫持人心,而成拘墟束教之大弊"。蔡元培在五四前夕进一步阐发道:"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从严复到蔡元培,一前一后,一破一立,曲异工同,即:反对教育上的专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遗憾的是,他们在教育上的这一理想却未能在后继的教育实际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我的主张】学校——深度走进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地方很喜欢爱尔兰大诗人叶芝的两句小诗: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我认为一所理想的学校一定是一个能够深度走进教师和学生生命的地方。走进学生生命的学校,一定要有核心价值。我的核心价值观是:1.教育大于教学。蔡元培先生早在近百年前就提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吕叔湘先生则将教育比作农业: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学生会自然生长。他们对教育本质的把握告诉我们教育是"属人的"而非"人属的",与其斤斤计较于分数、夸大数字管理的效能,不如实实在在地唤醒学生的向学之心,点燃学生的向善之志。学校要做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让学生远离浮躁静心读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种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靠划一要求的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会发现:我们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新旧思想交锋和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五四运动的洗礼,高教界在蔡元培等人的推动下,也积极进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资产阶级高教体制正式形成。深入研究、正确评价这段历史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教改革,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五四时期的高教改革,是以北京大学为核心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果。互.高等教育思想趋向多元注重人格教育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种教育思想。在宣传这种思想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多种人才,尤其需要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型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靠划一要求的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发现:我们的作文指导过多地强调立什么中  相似文献   

13.
陈建红 《成才之路》2013,(29):21-21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生命的成长,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和自我建构的。课堂教学不是告诉,也不是给予,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成长服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语文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生态王国。  相似文献   

14.
一我把你们的访问看作是对我的信任和鞭策。同志间、同行间、友人间的关系,经常是一种互助互教的关系。我深深地感谢你们。与其谈谈所谓我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我永远配不上谈这样的问题),毋宁谈谈我所受的文学教育。这也许对我们之间相互探讨问题都有好处。我想到哪里,便谈到哪里。我们漫谈。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党》报告,以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深刻性、科学性和成熟性,记录了党在自身建设历史上所达到的水平。今天重读这个报告,与其将它看做是一个党章的修改说明,毋宁说是一篇党的建设理论的光辉篇章。其中很多内容,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相似文献   

18.
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作文就会发现:我们的作文指导过多地强调立什么中心,选什么材料和规定文章的结构、体裁等。学生在没有感情冲动,也没有写作欲望的情形下动笔,挖空心思,找一点材料来填补教师定下的作文思路和模式。写成的文章千人一面、大同小异。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写不出新意的文章来。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生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对象是全体学生。如何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使全体学生得到均衡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区别对待,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这是我们所有教师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说“因材施教”,这里所说的“材”就是具有一定个性的“材”。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这两位教育家都强调从学生个性出发。准确地预见到了学生发展中个性的重要。但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忙于预设目标的完成,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不足,一味把教参观点灌输给学生,容不得学生有半点异议。这种“一言堂”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这一基本理念背道而驰。随着社会的发展,“关爱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师中更加深入人心,已引起语文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