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台市五烈成人校重视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吴春才东台市五烈成人校重视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吴春才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是乡镇成人中心校的培训内容之一。如何搞好培训,使毕业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和积极投身改革,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2.
浅谈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跨入社会后,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一个对社会的适应问题。这主要包括:人际环境的适应、职业环境的适应、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这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面前客观而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专科学校反映毕业生就业难,而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却连续多年居北京高校排名前列。据1999年北京市有关部门统计,当年海大毕业生就业率在全市66所高校中排名第五;今年,海大1094名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83%,其中相当一批专业供不应求。作为一所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海大的发展何以生机勃勃,毕业生何以受到社会的欢迎?走访海大校长付正泰教授后,对此基本有了答案:海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多年坚持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得益于学校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专业设置,走有特色的应…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使理科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国家教委高教二司于今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理科人才社会需求和深化理科教育改革问题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以辽宁为调查研究的试点地区。其后部署了五省教委和十三校进行理科人才社会需求和理科教育改革问题调查研究的工作。这次调查研究工作,要求面向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了解经济、科技和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理科毕业生的使用和适应情况;了解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职业大学,走过了八个年头,送走了一千余名学生。这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怎样?工作能力如何?用人单位反映是褒是贬?为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给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规划提供信息和依据,使职大今后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使职大成为我市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和多功能的人才培养基地,更好地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校人事  相似文献   

6.
心理障碍是人们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行为主体动机受到困惑和干扰,致使理想中的目标无法实现的心理状态.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由于社会和个人本身的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为了使毕业生很好地发挥积极性和潜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健康顺利的发展,分析毕业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的,即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提高毕业生群体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相似文献   

8.
李清 《河南教育》2014,(1):52-52
近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所带来的这个副产品,但是,就业问题仍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因为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身后都是很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特别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近日,中国社科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更困难。  相似文献   

9.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比较真实地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针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笔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合我校校情的毕业生就业途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大学生如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缩短到达专业适应的时间,他的自身价值就越容易实现。这里,我们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的广泛调查,就大学毕业生如何能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尽快地使自己从“学生型”人才转变为“社会型”人才,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一、适应期的心理分析大学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期,实际是一个目标价值转移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心理矛盾的发展过程。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是怀  相似文献   

11.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知识技能上的不适应等等。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主体能力素质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成功走向社会。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使主体与客体协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方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07名地方高校毕业生进行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水平明显低于重点高校;女生的适应情况要高于男生的适应情况;专业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十分明显;生源地对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建立和谐的就业工作体系并保证其协调运转是关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高校应积极承担相应责任,贯彻就业方针,顺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和谐的就业工作体系就要统筹协调好、持续改善好校与地联手、校与企联合、家与校联系、校与校联盟、师与生联动五对重大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是当前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既能发挥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又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必将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阐述了当前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内涵和现状,结合当前已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校要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办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茗丽 《教师》2012,(20):24-25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构建教学管理调控机制,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才能推动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体制的演变促使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加大,部分毕业生党员没有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隐性党员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党组织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通过完善党员教育环节、创新党员管理机制、重视校、地协调等措施,切实加强对毕业生隐性党员的管理,避免党内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17.
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毕业生大省,因此,解决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当前,无论对于政府来说,还是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希冀通过分析来自河南省四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并努力找出解决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的途径,从而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于学生的成绩单,而是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素质,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以期在择业求职中拥有一片蓝天,将是我们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从精英走向大众,这是一个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的转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毕业生层次间的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趋势;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尤其严峻.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找出路,这对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路子,谋求地方高师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每年从全国各地招聘一批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如何才能使新教师迅速地适应教学工作,实现从大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逐步担当起教学重任,成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