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一次,刚满十岁的纪晓岚由父亲带着,参加童子试。有位考官姓乌,曾在朝廷中任职三年,自以为是,十分傲慢,常常对别人不屑一顾。纪晓岚从父亲嘴里听到了考官的一些经历,所以进考场后,特别注意考官的话语和脸色。纪晓岚刚坐定,那位乌考官走过来,问了他的年龄、住址后,便吟出一上联:  相似文献   

3.
4.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2,(5):89-97,108
在屈原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哀郢》、《招魂》、《远游》等;在考古出土文物里,直接或间接涉及·屈原流放陵阳的有寿县《鄂君启节》、石台怪潭郢爰、皖南铜矿遗址、青阳先秦文物等;在历史地理文献方面,已经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安徽池州在战国时期,是东楚、南楚的“边角料”(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亦属《越绝书》所说“屈原隔界放于南楚”的范围,并且是楚王同姓的人聚居地,保留了多处明代以前的屈原“三闾庙”遗址。  相似文献   

5.
2泄纪美国著名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一位很特别的诗人.她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就像水一样,永远处于漂流与动荡中.纵观毕晓普一生流放的经历和她的诗歌创作,其中的流放意识揭示了处于中间地带的现代知识分子寻找心灵净土和精神的支点的努力.她的诗歌使人类更清楚、更深刻地意识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追求自身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在《纪晓岚批点唐诗》中,可以梳理出纪晓岚唐诗文艺观。主要体现为:指出唐诗"气韵天成、兴象天然",对盛唐气象标举、敬仰;认为唐诗"雄浑开阔、深妙圆融",对唐诗意境首肯、探索;"论诗以世",对唐诗发展、诗风流变把握评价;"不压于盛名",对唐诗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梳理纪晓岚唐诗文艺观,对纪晓岚研究、唐诗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5,(7):49
纪晓岚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素以机巧狡黠著称。他与两淮盐运史卢雅雨是儿女亲家,卢雅雨挥霍无度,亏空了大量公款,朝廷准备抄他的家产严办。纪晓岚当时做侍读学士,经常出入乾隆的内廷,知道了这件事。他决定把这一情况通知卢雅雨,但是又怕走漏风声,吃罪不起,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一小撮  相似文献   

9.
元朝的流放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一个尚无专门论述的小题目,探讨了流放刑在元代的沿革衍变。文章认为,当蒙元时代民族文化大融合之际,作为草原社会习惯法的出军制随着蒙古国疆域的扩展被带到了汉地,在长时期内起着替代流放刑的作用;之后逐渐归并为传统流放刑的一项内容,并成为明清两代流配罪人的主要形式。文章还以“流放地”和“流放的实施”为题,考订、补充了史料言之未详的其它流放地,较具体地描述了当时的流放律令所获知的元代社会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0.
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则天得势后,废黜了唐中宗李显,李显被流放房州15年,699年,由于武承嗣、武三思伺机篡权,武则天不得不召回李显,重立其为太子。705年,李显重新继承皇位。  相似文献   

11.
纪昀因告知卢荫文在查“两淮盐务有小菜银一事”,间接泄漏两淮盐引案情,被革职并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在戍期间,纪昀受得地方官员的礼遇和重用,生活悠闲,交游频繁,创作了《乌鲁木齐杂诗》160多首。  相似文献   

12.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中有的诗描写的实际上是河西走廊的民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河西民户到新疆屯垦,民户遂把河西的民俗带到了新疆。纪昀的这些诗,展示出了一幅幅活泼泼的风俗画,是研究清代前期河西民俗的重要资料,是西部边塞诗在清代的新发展。郝浚等人注释的《乌鲁木齐杂诗注》对“民俗”一类诗的解释没能追根溯源,个别观点僵化,有必要做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3.
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较全面地反映了新疆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情况。诗集中大量诗篇从新疆与中原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表明新疆的繁荣发展是与中央的有效管理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这说明清政府对新疆的有效管理是各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边境安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纪弦是台湾现代诗坛上一位重要作家,其诗语风格鲜明,多为诗人学者称许,具有口语化、谐趣美、散文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竞委、"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不平凡的一年,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相关的10余种专著出版、20余篇论文发表、30余则新闻报道。更为引人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刘伯温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伯温还以“大明第一谋臣“的身份走进了央视《百家讲坛》,这也正式向学界宣告:“刘伯温不仅属于文成、温州,更属于全国,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一份宝藏。“  相似文献   

17.
论北朝的流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刑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采用的主要刑罚手段之一 ,是封建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本文从流刑制度的源流出发着重探析了北朝流刑制度的成因和特点 ,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主要是指作家身在台湾或从台湾移民到海外时,频频想望所来之地,又无能返归的痛苦情思。将之具体化为文字的书写,是台湾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放逐对象的书写正好反映出台湾文学的曲折面貌。从政治放逐、留学放逐到情欲放逐,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放逐"主题经历了50代"复国"怀乡小说、60年代的留学生小说、八九十年代另类的"同志小说"等书写类型的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ittgenstein considered himself an exile and indeed was a self‐imposed exile from his native Vienna; that this condition of exile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Wittgenstein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and that exile as a condition has become both a central characteristic condition of late modernity (as much as alienation was for the era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and emblematic of literary modernism. The paper employs the notion of ‘exhilic thought’ as a central trope for understanding Wittgenstein and the topography or geography of his thought and suggests that philosophy might begin to recognize more fully the significance of location and place in order to come to terms internationalization, multicultur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nd with postmodern notions of subjectivity that embrace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 of being an exile.  相似文献   

20.
济公在南宋只是一个凡僧,其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异色彩,到清代演变成神通广大的知觉罗汉。记载济公事迹的文本,也经历了铭文、话本、章回小说的演变。济公一身兼具多重性格特征,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异僧”形象,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本文试从济公小说的演变和济公形象两方面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