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徽因文学创作具有着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作品的语言典雅、理智、婉丽。她的诗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以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道清丽迷人的风景。由于作家本人的出身教养、艺术趣味、性别身份及当时的现实环境等多种原因,使得其小说创作既充溢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等多元化的审美风格趋向。  相似文献   

3.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虽然零散,却十分具有现代性。"诚"的小说观贯串于她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她提倡开放的小说体式观,并提供了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经典范式。实际上,林徽因小说理论与创作中传统性与现代性是融汇贯通的,传统性中有现代性,现代性中也融汇了传统性。  相似文献   

4.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 ,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的最高阶段 ,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自成面目。文章就如何实现书法学习的创新 ,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书法创作是书法艺术的最高阶段,它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自成面目。文章就如何实现书法学习的创新,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以林徽因诗作中的对话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与徐志摩部分诗作的互读,揭示林徽因爱情诗波澜起伏的心理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诚"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8.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以来,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期待。然而,自90年代中期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机趣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具体表现为特定的审美趣味,包括特定的情趣、理趣、自在之趣或急智之趣等多种形态,其表达方式则有比喻、象征、议论、描写、抒情或即兴等多样方式。  相似文献   

10.
略论黄春安的散文创作王耀辉黄春安是80年代崛起于菲华文坛的散文家。也是经历过祖国“十年劫难”后,旅居菲律宾的新一代“海外游子”。他出生于福建晋江的一个华侨家庭,在大陆受过中等文化教育。由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早年曾参加过福建文联举办的文艺创作组学习,接受...  相似文献   

11.
罗丹是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寓言、童话及科幻小说创作中均有卓越成就。其创作生动丰满且具当代性,其创作历程与成就从一个侧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路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不仅吟诵了他的田园生活的乐趣,也或隐或显地反映了他不能忘怀世事和个人不幸遭遇的苦闷和激愤。这些作品表面恬淡平和,实则深蕴着一个“有志不获骋”并不“静穆”的灵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是我们了解诗人的思想,认识当时社会面貌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3.
陈霆是位勤奋的作家,今存《水南集》十七卷,收诗词994首,文88篇。此外,《重修东莱书院记》、《新市镇志序》、《大珰张瑜科参(并跋)》、《唐栖镇通济桥碑》、《德清县科第题名碑》等篇,是集未收而县志有之。一些专著的序、跋,亦未收入该集而分见于有关各书。县志“艺文志”载陈氏著有《水南续集》一书,然搜集湖州历代作家著作的《吴兴丛书》,没有辑入此书,刘承干在《水南集》跋语中也未曾提及。也许此书在清末已经失传,刘氏未之见也。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的体风格以简约、清新称于世,净化了一代的风。他笔下的系列主人公有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即所谓的“硬汉子”,他们临危 不惧,与厄运作斗争,表现出一种“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创造的极有个性的散风格引发了一场“学革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文学创作理论渊远流长,远在上古的商周时代至清代,都有人提出了自己的创作理论。但,在这众多的理论学说中,我只略谈谈柳宗元的创作理论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柳宗元的创作理论都是散见于他的书信往来和文章的序跋之中,没有专门的论著,有何价值呢?我认为,柳宗元创作理论的价值正好也就表现在这些地方。因为他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在他写作实践中,并用以指导向他求学的文学青年中才总结出来的,是“有为而作”。况且,古人非常注重“文德”,而柳宗元早年就积极投身于“永贞革新”运动,提出了改革弊政的好些主张。这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初期创作,指的是沈从文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出版前的早期创作的最初阶段。这时期作品体裁多样,有小说、诗歌、散文,还有一定数量的戏剧,并且大部分没有收集,国内外研究者的论述也大都没谈及这些作品。研究这一时期的创作,对于探究沈从文整个文学创作道路,正确评价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就此略抒管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教。沈从文创作初期的作品,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作者以其疾愤的笔调,揭露、鞭鞑了贪婪、虚伪、正在“腐烂的”、醉生梦死  相似文献   

17.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不但诗歌领时代之先,散文也有相当造诣,其散文以诗入文、注重性情、语言优美、翻新出奇、韵味隽永,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叙事、写景、议论衔接自然,文风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文字事寥无几,但全是她创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她在创作中忠实践行,另一方面以此为准则批评编选作品,理论与创作呈现为一种互动和共振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回忆林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徽因, 190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林长民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民初立宪派名人。林徽因早年曾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受一位英国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学建筑。后来,先后到英国和美国读大学。 1928年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同年 8月,和梁思成一起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任教。 30年代初在“新月诗派”影响下,活跃于文坛,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她的诗玲珑剔透,以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细腻、精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年表     
前言在中外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现象:有些作家虽然留下了作品,但其生平经历、著述思想等有关传记材料,或因历史贻误,或由个人际遇而未曾留下雪泥鸿爪。时过境迁,查考益难,卒使后人知其作而不知其人,竟成为文学史上无法弥补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