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初三年级办公室曾流行过一句数学老师的名言:“得数学者得天下。”后来我们语文老师把它改动了一下:“得作文者得天下”,这充分说明了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可长久以来,在学生中也有关于学习作文的体会:“作文作文,俺不想闻!”这反映了当前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现状:老师教得累,学生写得烦。  相似文献   

2.
得作文者未必得天下,失作文者必失天下。用这句话评价高考作文可谓一语中的,如果输掉作文,后果不堪设想。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尽管广大语文教师非常清楚高考作文的分量是如此之重,但却不知道有效的作文教学如何去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人文素养的积淀,导致教学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3.
夏永明 《现代语文》2010,(9):136-137
叙事不清楚、写景不生动、议论没道理,这就是不少中学生作文的现状,更让人尴尬的是每次写作文,几乎每个学生都表情痛苦,简直是把写作文当做受罪。作文写不好偏又不愿意练习,这是怎么了?然而,作文的重要性又是无可置疑的,某教授曾说:“得数学者未必得高考,失作文者必定失高考。”于是,高考前学生、家长、老师都为高考作文心急火燎,各路专家也都忙着为考生把脉相、献良方,但为时晚矣!  相似文献   

4.
一、“人之常情”在哪里 今年天津市的高考作文题目为“人之常情”。在搜狐教育“200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调查”中.有人评价:“题目不算难,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也并不易.需要考生有相当的‘人情味’.“情感’要丰富.文字表述也要‘人情人理’。搞不好很可能写得很像‘说教’.  相似文献   

5.
“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张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话作文”。参加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孙如明老师在自己写的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  相似文献   

6.
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曾说:“凡优秀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何院长多年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他的话堪为经验之谈:考场作文想得高分,必须在“光辉”上下功夫——即写出文章的出彩之处。只有显现出“光辉”这一出彩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张红叶  马富强 《现代语文》2007,(4):117-117,107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书面语言只有做到准确、得体、流畅,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为别人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要使文章有“文采”。孔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吧!  相似文献   

8.
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培训办法:让四百多位作文阅卷老师,在没有阅读“评分细则”的情况下,用一小时时间,独立完成一篇“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考生们写的“拒绝平庸”。这在全中国,尚属首例,影响深远。正如总评阅人何永康教授在总结会议上所说:“经过此次‘下水作文’,回到教学岗位后,又可以带动其他语文老师,形成一种‘能说能写’的生动教学局面,  相似文献   

9.
一是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制定自评自改细则。 第一,根据内容项中“凡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均视为‘符合题意’:紧紧围绕中心主题构思作文视为‘中心突出’;材料丰富,充分表现主题,视为‘内容充实’:凡是思想积极向上.可视为‘思想健康’;  相似文献   

10.
旅美学者薛涌曾将批判之箭射向高考作文命题:“大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年轻人‘发现自己’。高考作文就应该鼓励孩子们写自己的人生,看看他们从自己已经有的生活中‘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越丰富、经历越广阔、对自己的‘发现’越深入的孩子,就越有资格进大学。如果下一代的精英只会龟缩在父母和老师准备的安乐窝中‘说安’(北京高考卷作文话题)、自嘲、品评俊男美女的广告和流行音乐,我们未来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1]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高考即将举行之际,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前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某知名媒体上向高考作文开炮,在语文学界引起了不小反响。温儒敏教授说:高考作文普遍存在两大问题:‘趋中率’和‘文艺腔’,重点中学和远郊县学校的作文平均分相差也就1—2分,作文总是出现和这个年龄段心理年龄不符的忧国忧民和‘曾经沧  相似文献   

12.
孟庆鸿 《学语文》2013,(4):43-43
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型与2012年相比可谓“涛声依旧”——仍是材料作文,且写作要求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将2012年的小故事材料换成了文学家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两相比较今年的作文材料更富含哲理色彩,更注重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13.
盘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细查各地语文模拟试卷,总有"以‘××’为题""以‘××’为话题""以‘××’为标题""以‘××’为题目"等术语的倩姿丽影。这些术语有何区别呢?是哪一类文体的标志呢?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对这些术语等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对高考四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进行透视和解析。  相似文献   

14.
刘忠 《新高考》2011,(Z2):17-19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高考作文资料铺天盖地,各种写作技巧更让学子们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笔者根据多年高三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阅卷所积累的点滴经验,概括出高考作文制胜的九条黄金法则,供莘莘学子复习备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样云 《学语文》2013,(3):41-42
2012年的全国17套高考作文试题全部采用材料作文,这种不谋而合的命题思路值得玩味,为此教育评论人士熊丙奇感慨:“我发现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也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应该说材料作文在培养学生创新和防止学生套作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陈宏明(以下简称"陈"):高考作文,谁都能说上两句。每年考前,有大胆的推测;考后,有热烈的议论。新鲜出炉的考题,有招来激赏的,有找来质疑或痛批的,无一能幸免被品头论足的命运。更有甚者,有的网站竟发起关于难易褒贬的评论,竟有类似"最‘奇葩’的作文题""最‘给力’的作文题""最‘好写’的作文题""最‘寓意深远’的作文题"这样的设置让大众发表意见。今天我们不妨聊聊大众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反应,也从专业角度探讨在作文命题、作文教学等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以供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反映现实世界中数与形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也 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成为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得力工具。比 如建立方程组求解物理问题中多个未知变量,根据化学方程式 中的等量关系计算物质的质量、化合价、得失电子量等。数学 严谨的逻辑推理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很有用。人们常说: “得数学者得天下”,可见数学作为工具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具体列出“天京事变启示录”“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到‘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共产党得天下与国民党失天下”“感悟青年毛泽东”4个案例,探讨运用“四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4种教学模式)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探索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方法,立足于实证。  相似文献   

19.
孙卫华 《现代语文》2010,(9):124-125
谈及高考作文,业内有句行话,叫“得作文者得天下”,每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可见作文在语文学科中的分量。可是,无论是从平时的学生作文还是决定成败的高考作文的质量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立意、选材、语言和作文的谋篇布局方面儿乎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要使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必须要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张亚冰 《现代语文》2010,(6):127-128
俗话讲:“人靠衣裳马靠鞍。”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何永康教授曾幽默地说:“一篇文章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得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文采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怎样才能把作文打扮得漂漂亮亮清清爽爽文采飞扬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