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改制企业的人员安置是企业领导头疼的问题,弄不好会转化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此篇消息的题材重要,是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和职工非常关心的话题,涉及企业职工观念转变和冲突的问题正是工人日报政工版报道的主题,这也是我选中这篇通讯员来稿做政工版头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这样一篇来稿,看似很普通,讲述的是发生在企业内部很小的事情——围绕该不该办一台晚会职工引起的争议。可是,从政工版编辑的视角来看,玄机深藏于小事当中,那就是,企业的凝聚力究竟从何而来?一台晚会只是一个载体、一种表现形式,它的背后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大问题;提升执行力的企业文化需要“因企而异”、有的放矢。以小见大是政工版坚定不移的编辑方针,只有捕捉到企业、职工发生的细微转变,才能折射出思潮的澎湃,观念的震撼。  相似文献   

3.
这样一篇来稿,看似很普通,讲述的是发生在企业内部很小的事情——围绕该不该办一台晚会职工引起的争议。可是,从政工版编辑的视角来看,玄机深藏于小事当中,那就是,企业的凝聚力究竟从何而来?一台晚会只是一个载体、一种表现形式,它的背后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大问题:提升执行力的企业文化需要“因企而异”、有的放矢。以小见大是政工版坚定不移的编辑方针,只有捕捉到企业、职工发生的细微转变,才能折射出思潮的澎湃,观念的震撼。这是选取来稿作为版面头条的理由,但是稿子还存在一些问题。1、引题过于嗦,冲淡了文章的主旨。2、标题表达不…  相似文献   

4.
近一两年来,先是在网络媒体,继而在纸质媒体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体——新闻时事评论,简称“时评”。这种体与过去的新闻评论相近,但又有发展和改变。时评自应世以来,就得到了广大读的认同,发展很快,参与众,涌现了一大批时评作和众多的读。今年2月中旬,重庆日报在全国党报系统率先创办了《时评》版,每周一期、周二出版,现已编辑、出版了9期。两个月来,共收到来稿6000多篇,平均每天来稿五六十篇。下面,我们结合时评编辑工作实际,谈点个人看法和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5.
《稳住队伍坚守阵地》(刊于1989年8月13日新华日报一版头条),这篇通讯在1989年度江苏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读了这篇通讯,深感它是一篇颇有思想深度的力作。《稳住队伍坚守阵地》的思想深度,主要表现为主题深刻。它抓住了一个关系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的重要问题,引导人们正本清源,确立正确的认识。前两年,社会上曾经刮起一股政工人员“兼职化、业余化”、削砍专职政工队伍的歪风,引起了思想混乱,许多企业受到影响。南京第二机床厂排除了  相似文献   

6.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7.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26日,《解放军报》在二版刊登了《172名高校学子为革命烈士寻亲》一稿,受到读者好评。这篇出自两名士官报道员之手的自发来稿,所写的事件本身颇具新闻性,但起初因其切入点不佳,没有反映出新闻点。我从稿件中发现了潜在的新闻价值,多次主动和通讯员联系,指导他们如何寻找最新由头,从那里切入,对来稿进行“精加工”和“深开采”,终于产生了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9.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5,(3):39-44,26
今日一版版式编排很有特点,《要闻宽带》栏目发了四篇短新闻。使一版的信息量更加大了。一版包括图片新闻总共发了14篇稿件。让人有一种贴近感。两篇省领导活动报道写的短小精悍,各有特点,更增加了一版的生气。看过十二版《要闻》《钢都荒漠变绿洲》的报道。使人确有气爽神清之感,这篇报道与今日的《新辽沈战役》配合起来刊发很有一番特别意味。  相似文献   

10.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5月17日第14版在“市场漫步”的专栏里,刊登了署名百合写的评论“正确消费莫浪费》。这篇1100多字的章,写得有理、有力、有情,是一篇非常有针对性的好稿。从写作上来看,段段紧扣主题,其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12.
《新京报》2月8日B26版《任东来专栏》,登载了一篇题为《单极好,还是多极好》的国际评论。这篇1500来字的章,写得观点鲜明,紧扣主题,分析得条理清晰、材料扎实,是一篇上乘的国际评论佳作。那么,它的写作特色表现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3.
陆安权 《新闻知识》2001,(11):51-51
由于大报面向全国,档次高,稿源多,对来稿要求相当苛刻,因此,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很难被大报采用。近年来,我就如何在大报上稿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收到一定效果,每年在大报上稿10至20篇,今年1至8月,已在大报上稿16篇,其中《人民日报》1篇、《法制日报》7篇、《人民公安报》8篇。一、善于“淘金”,找出亮点。写稿子要讲究艺术,要善于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主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稿里淘金,这是稿件能否上大报的关键。当你得到新闻素材时,不要轻率仓促动笔,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反复推…  相似文献   

14.
校对与钓鱼     
前段时间,本报编辑部请来业余评报人史道宁谈评报的感受。他在发言中提到他自己发现见报差错的规律,说记者采写的稿子比通讯员的来稿差错少,外地稿件比本地稿件差错少,提到正刊一版,他说他基本上找不出差错,就到正刊二版去找,因为正刊二版主要刊发本地新闻和通讯员的来稿,史先生说:“就像钓鱼要找‘窝子’,我把二版当作发现见报差错的‘窝子’,专到那儿去找差错。”他的这席话,  相似文献   

15.
徐华 《军事记者》2003,(7):20-21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政工稿件在军队报纸上,历来占有重要的位置。新时期军队面临“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要求政工稿件的写作要紧密地围绕使命,为部队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更有力地促进部队的现代化建设。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政工稿件,特别是关于政治教育的报道,空洞无物,陈旧老套,枯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如何把政工稿件写实写新,是摆在广大部队报刊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需要摸索的问题。一、抓思想多为读者考虑政工稿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不新鲜。不少稿件,从选题到内容趋于陈旧,重复一些文件、文章上的老话、套话。…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一篇成功的言论作品,往往取决于是不是抓准了问题。而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形象地反映这个问题,以牵动读者的视线,使这篇言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就需要找准“文眼”。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模糊新闻已受到新闻界以及学术界人土的关注。在我们中国,模糊新闻的亮相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张精确新闻的人否定它,但也有人肯定它。198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题目为《一条缺少新闻要素的新闻——某企业利润十分之一被各方摊派,因怕得罪有关部门不敢透露厂名》。这是一篇模糊性很强的新闻报道,刊出后,反响强烈,有人否定,有人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模糊新闻理论及实践课题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辛秦 《新闻三昧》2005,(5):36-36
4月15日《中国教育报》第八版,在右角上登了题为《宽容的台阶》一稿。这篇不长的稿子却写错了两个成语。  相似文献   

19.
写政工报道易空,写军事、科技报道易涩。涩在有些稿件满纸的技术性问题和术语,新闻不像新闻,论不像论,让一般读看着费劲,感到生涩难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从技术性中跳出来。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信息。缺的是对信息的解读。读现在不仅关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件,更关心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因此。在信息传播分秒必争、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分析性、调查性、思考性的报道越来越引入关注,而这恰恰是平面媒体的优势。为适应这种形势,更好地满足读的需求,军报在新一轮版面调整中。将三版定位为“专题新闻”版(每周二、四、六为政工专题),围绕重点、焦点、热点选题积极开掘新闻资源。增强报道的“厚重感”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