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大学精神建设已成为一些高校走向国际知名大学的主要标杆。但现在总体建设状态只是:重视普遍意义的诉求,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以及根据自身历史和特色进行"总结"。从世界著名大学的建设经验比较视角看,还应重视和强调从大学环境、特色理念、教育家型校长和为社会特色服务等方面进行选择,这应是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大学形态,在培养科技精英、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科技大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内涵与基本属性,确立研究型大学的宏观定位及价值取向,对引导我国大学的分类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旨归,理性的文化选择是"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中国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但由于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文化依附的窘境、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霸权的困扰以及我国本土大学文化底蕴不深厚等阻抗因素的存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在保守与创新的文化选择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求同存异的文化选择中持续增强文化自信;在借鉴与超越的文化选择中最终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4.
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非研究型大学是指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所有本科高校。非研究型大学应以教学为中心,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相当多的非研究型大学过度重视科研,以至严重冲击教学。这与科学研究由"小科学"走向"大科学",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趋势相悖,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科研,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合作可追溯至20世纪初,大学以"附属中小学校"形式开展的合作,历经了萌芽期、缓慢发展期、稳步发展期、本土探索期以及转型深化期的百年历程,促使学校发展方式从"各自为政"走向"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由"固守传统"走向"推陈出新"、课堂变革从"教学中心"走向"研究中心"。同时,也面临着大学与中小学不同文化取向的冲突、不同生态取向的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需求的冲突等衍生的困境。从新时代赋予学校发展的使命来看,走向"创生"是伙伴合作的生态模式、文化融合是伙伴合作的发展取向、跨界合作是伙伴合作的行动路径、构建共同愿景是伙伴合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如何将不断深化的道德教育理念与高校的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做到体现时代特点,改进和完善大学德育教育,教育者在观念上首先要做到由"他律"走向"自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伟大"走向"平凡"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7.
由封闭走向开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作为探寻高深知识学问的组织,是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更新发展,以及自身对于人类社会贡献力的提升。大学如何才能实现开放?需要破解哪些问题?本刊专访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教授。这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在校本科学生数量呈现出倍数增长态势,伴随而来的是人才培养也显露出"流水线生产"的弊端。本文从学生管理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出发,立足于学生需求的多面性,初步探讨大学班导师的果效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辉 《海外英语》2013,(6X):84-85
高等院校扩招使我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学生的成绩相差甚大,更不用说英语水平的巨大差异。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行是非常有必要的。该文是对分级教学的优点及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学科特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文化特色是学科的主要特色。学科是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载体,学术群体是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主体,知识是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本原。大学学科文化特色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学科信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依赖于大学的理念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教育性、基层性、直接性、繁锁性、制约性的特点.高校辅导员作应该努力成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讲能力与讲方法相统一、讲效率与讲目标相统一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师本身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进步性与使命感,主动融入一个伟大时代,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的存在在于谋求人类理想的共同存在,从"转型"到"改造",再从"改造"到"振兴",我们高教发展呈现出人才战略的勃勃生机。教师的存在在于奉献生命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复兴既具有自己的内涵,也具有自己主体精神世界的自信。教师强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思想性以及教师进步性的自我认同上;教育先进性必须建立在思想的强大驱动下,以及建立在"四个意识"基础上的自我确认。因此,教育振兴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语境下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进步性确认和教育工作的使命性确认。  相似文献   

15.
伴随科学发展,科学研究的模式也不断随之调整。在相应变化中,科学研究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规模性特点日益显现,使得"大科学""大学科"不断涌现,同时也让"协作"行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协作行为同样重要,正在成为他们适应科学问题及研究范式变革的需要、减少资源消耗及工作重复问题的需要以及获取品牌效应与更好科研机会的需要。但是,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还不够强,在协作行为的实质性、科研选题的规划性以及协作关系的稳定性上尚存明显短板。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有基础性科研交流机制、协作性工作绩效测度和功利性内部利益博弈等。教师科研协作不足束缚了大学科研合力的形成,对学校和教师发展都极为不利,亟待通过明确整体科研目标与学科定位、推进高效科研团队形成与发展、建立常态化内部学术交流制度、探索适宜科研协作发生的评价制度以及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工作情怀等措施加之治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对职业生活、学术工作的满意程度,其本质特征是教师身心的和谐。生理幸福感缺失、心理幸福感缺失、情绪幸福感缺失和精神幸福感缺失现象正袭扰着当今转型期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既体现在社会层面,也体现在学校层面和个体层面。追寻大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既要有社会的关注,也要有学校的关爱,更要有教师自身的关心。  相似文献   

17.
以本校优秀典型素材作为"原理"课教学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贴近性和感染性。须充分提炼本校优秀典型案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道德模范为榜样,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以自主创业为典范,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以优秀获奖为个案,加强大学生自信心教育;以《教育人生》专访片为题材,加强大学生集体归属感教育。  相似文献   

18.
独立和创新:大学精神内核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大学精神日渐衰微。独立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核,独立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大学只有传承和发展独立与创新的精神,才能塑造成一所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相似文献   

19.
"教授治校"的权力主体当然是"教授","教授"是大学权力主体的表征。"教授治校"制度是对大学学术机构本质的认同,"教授治校"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于它客观地反映了大学作为特殊学术机构的性质和特点。"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权力主体的归位,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大学普遍实施的"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真正赋予教师在大学管理中的权力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对学校的认同感的培养是稳定教师队伍、培育教学科研梯队的重要基础工程。认同感培养的基础是需求的满足。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既有基础的物质需求,同时又具有对个人理想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求。针对当前的青年教师认同"困惑"现状,应首先运用沟通方式,从信息方面塑造舆论,传播校园文化和学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认知和教育忠诚培养;其次围绕安全感问题,逐步从职业认同,家庭归属,群体归属角度来培养认同感,同时不断满足具有群体代表性的需求,以满足其对安全感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