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W.Bush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隐喻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表现。隐喻思维越来越被应用于政治实践,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运用上下域方位隐喻理论来分析美国44任总统总共56届的就职演讲。运用Antconc语料库统计软件对56篇总统演讲进行"上下方位"的隐喻词进行定量统计,试着探究方位隐喻在就职演讲中的分布,最后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定性分析,揭示上下域方位隐喻在总统就职演讲中的游说及劝谏功能。  相似文献   

3.
王然 《华章》2013,(31)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英汉政治演讲中存在着大量相同的概念隐喻,但由于文化的不同,对英汉政治演讲中相同的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奥巴马2013年的就职演讲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对比英汉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李海波 《快乐阅读》2013,(19):43-44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其研究历史源远流长。而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是隐喻研究中一项重要分支。本文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竞选演讲和战争演讲两种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了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劝说功能。作者重点阐述了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中劝说功能的信息简化、情感激发、行动劝说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模式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世界的工具。政治演讲是演讲者出于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表达,以期说服公众接受并支持自己观点的形式。隐喻手法的运用能够达到激发大众情感、引导民众政治倾向的作用。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总统就职演说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来探讨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美国税收类政治语篇进行隐喻学分析。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布什和奥巴马关于税收类演讲为语料,对二人在税收类演讲中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使用概念隐喻的密度及一致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演讲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对美国税收类政治语篇进行隐喻学分析。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布什和奥巴马关于税收类演讲为语料,对二人在税收类演讲中使用的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使用概念隐喻的密度及一致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演讲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隐喻认知话语分析方法去识别和阐释中美元首所做的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剖析两国元首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异同,探索中美元首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中美元首演讲语篇中"冲突"、"旅程"和"家庭"概念隐喻具有共同性,两国在应对发展、灾害、污染和反恐等领域的问题时具有相同的政治仪式性活动程序,因此始源喻对目标喻的映射是建立在经验相似性基础上的;中国独有的"圆形"隐喻是根植于国人思维的"天人合一"的社会认知方法在政治管理领域中的映射,美国演讲语篇中的以"宗教"为主导的概念隐喻体系的普遍使用是由于宗教对美国生活、风俗和语言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乔治·莱考夫的框架理论与概念隐喻为基础,对奥巴马与特朗普两篇关于移民政策的演讲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两篇演讲都针对移民政策,共同使用"国即家"框架,概念隐喻的使用较为不同,潜移默化中构筑不同的家庭框架影响民众认知。奥巴马演讲侧重移民的艰难生活,强调共情与责任,从而构筑"慈父家庭模式"。特朗普侧重非法移民对美国法律秩序与规则的破坏,强调外部威胁,从而构筑"严父家庭模式"。演讲文本层面折射的是美国政治的变化,移民与传统中产阶级白人之间的矛盾激化,美国民众当前对"政治正确"话语关注度的持续走低,以及美国两党两极日渐走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以中美两国现任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英汉政治语篇中典型的概念隐喻,找出其异同点,并挖掘出两种语言出现概念隐喻差异的深层原因。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在认知中的差异,有助于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对政治语篇的翻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2007年4月《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政治类文章,以及200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从罗斯福到乔治·沃克·布什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1933—2001)进行分析,总结出汉英政治语篇中使用的五种隐喻概念。这些隐喻概念的使用既说明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认知的共性,也说明了不同语言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不同,隐喻概念使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58):21-22
隐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听众的态度,因此,很多政客会选择用隐喻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奥巴马都是极富演讲才能的人,本文用Charteris-Black在2004年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分析克林顿和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阐释克林顿和奥巴马是怎样以隐喻为工具影响听众的,以旅程隐喻和拟人隐喻为例。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是重要而独特的政治语篇。在演说时,总统们会巧妙运用一些语言策略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文章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以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为文本,试着分析语法隐喻在此语篇中的应用以及其起到的预期语言效果,以期更好的解读此语篇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杨煜婷 《海外英语》2013,(13):261-262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是重要而独特的政治语篇。在演说时,总统们会巧妙运用一些语言策略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意图。文章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为理论基础,以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为文本,试着分析语法隐喻在此语篇中的应用以及其起到的预期语言效果,以期更好的解读此语篇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文本实践的方法论理论基础.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是政治话语具有代表性的语篇形式之一,本文分别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个角度出发,剖析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总统话语,来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势如何影响总统的语言使用,以及使用的语言又怎样服务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以Lakoff为代表的语言学家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演说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在控制人们思想、振奋民心、赢得他国的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奥巴马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赢得民心,并描述与解释并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概念隐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们认知活动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在演讲过程中,隐喻的使用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价值观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观点,缩小讲述者与听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听者的认同感,从而实现演讲目的。本文将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作为理论支撑,对奥巴马告别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奥巴马的2017年告别演说中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和宗教隐喻使用的比率较高,这些概念隐喻的使用加大了美国民众对奥巴马8年执政成果的理解度、接受度和认可度。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三篇演讲词为语料,根据思维层面的概念隐喻对于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的决定和控制原则,通过语料中语言层面的隐喻表达,获得其思维层面的政治隐喻,进而解构政治语篇,探究奥巴马常用的政治隐喻的特点,以及比较在不同语境中同一政治家隐喻使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等的推文进行了隐喻学分析。研究发现,在奥巴马的每一则推文中几乎都包含隐喻。推文中所用的概念隐喻类型集中在战争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金钱隐喻以及实体隐喻等。研究表明,政治隐喻在帮助政客达到政治目的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蛊惑性和欺骗性,需要我们对政治隐喻进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经常运用鲜明生动的日常话语来阐明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中美两国政府亦是如此。以两国官方报告为蓝本建立封闭语料库,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内涵,从而揭示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通过对语料库中隐喻表达式的识别,发现尽管隐喻表达类型趋同,但两国在政治隐喻表达的内涵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中方秉承传统文化中的大局观和整体观,从全球大局出发尊重各方利益;特朗普总统总结了其执政时期美国在经济、能源上取得的成绩,但对奥巴马执政的部分成果进行否定,为自身党派争取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