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3.
文敏 《华夏文化》2021,(4):17-20
新时代,我们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气节精神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国家民族精神气质的养成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气节概念的形成 "气节"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中所独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通常是指个人在思想道德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志气和节操.先秦时期,"气"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的美术家和公开展览的组织者都积极地策划展览,发现、扩展美术与社会对接的空间,以达到通过展览将作品公之于大众并亲近于大众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大众走近了美术,他们与美术亲密接触成为美术公众,美术被持续祛魅,大众观看美术的视角由传统社会的仰视变为了平视。  相似文献   

5.
《寻根》2016,(1)
正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先秦诸子以及汉唐以来的儒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变成腐朽落后的东西,根本不适应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需要。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主观武断的见解,因为中国古人的思想,有一些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以看作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是,也有一些观念是建立在对人类作为一种动物如何在自然界中求生存的基础之上,因而其结论也就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  相似文献   

7.
<正>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基本奠定了后来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格局。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政治、哲学、文艺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关注文学与道德、政治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先秦儒家有关文学的思想认识也引起了国外汉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理性思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认知由低级走向高级.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已明确提出了理性的概念.在近代启蒙运动中,独立思考的理性主义成为西欧社会的主要思潮.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仅限于道德说教,缺乏理性思维,其实不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确注重道德伦理实践,但同时也不乏理性思维.其中,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思想极具思辨性色...  相似文献   

9.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清雍正年间因"曾静案"开展的思想整合运动,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思想展开论述.一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华夷"之别根基性,认为这种族别思想来自于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礼";另一方面分析当传统"华夷"之别思想直接挑战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时,这种传统族别思想具有的矛盾性.笔者认为:清雍正帝通过<大义觉迷录>,彻底驳斥了千百年来形成的"蛮夷猾夏"论,成为清王朝这次思想整合运动中最为积极部分.同时,通过这次思想批判运动,清王朝在思想领域中向世人表明:它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和继承者.也正因如此,它是受益者.以历史发展观来看,对"华夷观"的批判,清帝国统治者不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形成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叙事理论中,叙事结构都是研究重点。中西叙事理论中的不同话语,往往讨论的是共同话题,这是中西叙事理论可比性的前提。将叙事学叙事结构理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结构理论加以比较,发现叙事学结构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序列"、"深层结构"三个概念分别对应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主脑"、"段"、"大纲",二者存在着不同话语共同话题的情形。对二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西叙事结构理论,也有益于中国叙事学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的开端,是"穷根究底"的精神,无可厚非地是源于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和永远追求的学问.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开始"走火入魔",为求"安身立命",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发生了变异.而作为蕴涵着传统哲学精神的儒、道、释三家知识体系的开源,以学成家,由家立教.在丧失了"穷根究底"的精神,求"安身立命"之后,就必然各自依照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位置,发展出一套伦理的、道德的政治观念与生活宗教来.这是传统哲学精神向"安身立命"的生存境地变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王毅 《大理文化》2009,(1):41-46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在当今国内外研究者中有不下二百种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有人不无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作为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文化学,毕竟给出了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正"蓬莱"之名,流传已久。从古至今,每每提及,都会引起人们的向往。从先秦时期神话中的仙山之名发展为后来的人间胜景,从帝王追求的不死之境演化为诗家吟咏的理想乐土,其意涵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蓬莱"有着不同的期待。一、神仙的时代战国以后的《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蓬莱山在海中"。这给我们提供了两条有关"蓬莱"的信息。首先,"蓬莱"是海中的一座山;其次,蓬  相似文献   

16.
正从作为驾车的牛、祭祀的牛,到进行田间耕作的耕牛,进而又转变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这反映了耕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角色的转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侧面写照。耕牛在传统中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钦定授时通考》卷四十一说:"求之六经,古牛惟以服车,不用以耕。《书》曰:肇牵车牛远服贾;又曰:放牛于桃林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践履的传统相符契.圆融精神,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今的中国佛教.其深刻的意蕴和独具的价值,对当今世界和全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者:"中国精神",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联,作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这个概念的?裴开元:作为中国画家,当从中国画的范畴谈"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我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于中国画的领域,便是文人画的精神。当然,先有文人而后有文  相似文献   

19.
卢鹏 《寻根》2012,(6):88-96
哈尼族是人数超百万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内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其中尤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这一地区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稻作农耕,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过传统的节日.哈尼族有"昂玛突"(祭祀寨神)、"苦扎扎"、"十月年"(过新年)三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