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人权的发展与20世纪的社会进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参政权、经济平等权、受教育权和婚姻家庭权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妇女人权实践 ,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和发展妇女人权的正确道路 ,形成了妇女人权的理想模式 ,并通过政治力量由区域推向全国 ,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的社会走向。中华苏维埃时期所发展的妇女人权理论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 ,是指导中国妇女运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 ,推动了 2 0世纪的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之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权利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特别是当前农村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的实现问题。通过对陕西省39个县(市、区)的调查发现,受教育权相对方在履行职责和义务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受教育者对教育权的需求。加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切实落实受教育权相对方的职责和义务,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权是公民基本的权利之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权利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特别是当前农村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的实现问题。通过对陕西省39个县(市、区)的调查发现,受教育权相对方在履行职责和义务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受教育者对教育权的需求。加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切实落实受教育权相对方的职责和义务,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现状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对教育投入少,教育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妇女受教育权的实现经过多年的改革,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更为显著。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尤其对西北…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女子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以及妇女自身的因素,使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女子教育状况发生变化的范围极其狭窄。某种意义上说,女子接受教育与"妇女解放"只是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开明地方少数女子的"特权",在相对传统的城镇,尤其是广大内地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国仍然生活在远离"解放"之中。有些已经得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解放"的妇女,也没有在事实上特别是精神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教育立法进入法典化的新阶段,应当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推进教育法典的立法建构和制度设计。受教育权是教育法典编纂的核心概念,保障受教育权是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体现了教育法的人本价值。教育法典的基本内容是规范和保障受教育权的实现,可以从国家保障、学校设立、学生发展、教师质量和社会支持五个主体角度构建内在逻辑和体系自洽的教育法典。为推动受教育权保护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法典制定还应保持适度开放性和前瞻性,既要巩固既有稳定的教育制度,又要为完善受教育权保障的新制度预留立法通道。  相似文献   

7.
农村妇女教育有效途径初探姚念章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农村妇女的素质相对更低。要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加强农村妇女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男女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这为妇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掀起了追求权利的热潮,广东的情形具有典型性。一方面,广东妇女在这场追求权利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权利,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受当时政治情形的强烈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缺陷,其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借鉴至今不可漠视。  相似文献   

9.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与传统的权利相比,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由国家保障其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现实的意义,因而,少数民族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特殊要求是确保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自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积极致力于保护西藏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其成功经验集中在形成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女性受教育权政策导向,建构了以宪法为总纲、以教育立法为基石,以特殊立法为助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实施了央地协同性的保障行动和社会公益性的保障项目;其主要成效体现在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快速发展,女性受教育情况明显改善,女性社会价值日益凸显。西藏女性受教育权保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的整体工程,今后要坚持党对西藏人权事业的领导,推进西藏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强受教育权法治建设力度,推动西藏女性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筑牢西藏女性教育保护的文化根基,以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的全方位落实。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已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80后"转换为"90后",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实效,就必须掌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分析构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原因,进而探索出适合的教育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而言,高等教育即便是在男女同校的体制下,却仍然长期实行男女隔离的教育.西方社会男尊女卑的宗教传统以及当时生物学上的某些谬论的误导是阻碍西方大学实施男女同校制教育的主导原因,但是随着西方社会风气的不断开化以及其它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女性进入传统大学和男性接受同等的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不断成熟,历史的潮流必将还女性包括受教育权利在内的一切平等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分析了"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和原因。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打造专兼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内容与途径,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典型事例宣传,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教育引导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社会、政治、化语境中,海派作家一度呈现出趋附左翼的政治热情,但这种趋附,并非出自他们内心对无产阶级政治和学的认同,而是源于他们的趋时心态及政治认识上的幼稚。一旦国民党右翼采取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海派作家出于对政治的恐惧便有意迴避了政治,转向表面上远离政治的自由主义。而自由主义的不合时宜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5.
卢梭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现在欧洲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导致了一场反对卢梭妇女观的由自由主义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捍卫卢梭女子观的思潮。虽然对卢梭的女子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把一直被忽略的女性教育给提出来了,肯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进步,在争取寻求妇女获得解放的今天,对看待女性和教育女子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委和组织部门把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培养和选拔女干部的工作进程。海南省妇女参政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不足与差距。要突破妇女参政中的“玻璃天花板”障碍,除了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性别歧视,让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完善干部选拔政策中的性别公正措施,完善培养妇女干部的制度性渠道,在实践上为妇女参政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大学校园里却孕育着反叛的情绪,在越南战争和种族问题的激发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表达对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满,学生运动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校园里多元文化浪潮的兴起,也促使大学思考其自身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多向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90后"大学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如何加强和改进对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运用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多向度思维,探析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观,发现其诸方面都表现出亦正亦反的两面性,这对加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参考价值。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向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活动、互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载体的效用。  相似文献   

19.
女性解放问题是全世界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中国女性解放意识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发端,一直成为文学书写中的重要话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探讨的层面越来越多样化。女性经济权的获取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初始阶段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尝试从经济权的层面出发,以五四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例,阐明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权的获取对于女性解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就极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citizenship education was built into the organisational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formal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 of women’s organisations in Britain in the pre‐ and post‐Second World War period. It compares the efforts of two such organisations,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Women’s Institutes (NFWI) and the British Federation of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Women (BFBPW), to train women in the skills of citizenship.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in constituency and structure, these two organisations had remarkably similar view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shared similar educational approaches until the end of the 1950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NFWI and BFBPW’s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their efforts to educate the woman citizen are important historical examples of how women have negotiated issues of involved versus informed citizenry. The educational model they used is relevant today given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strengthening of civic society as a key mechanism for political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