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足见打扮举足轻重。新闻稿件也是如此,一篇文章若有一个好标题,有如画龙点睛一般,会给读者以新鲜、耐味、不落平庸俗套或有过目成诵之感觉。  相似文献   

2.
说起他,灌进我耳朵眼里的好话,足有“十箩筐加一筲箕”。我更留心的是探察人们对他的疵议。终于打听到了些:说他“狂”。不言而喻,这里的“狂”是个贬义词。但是生活却告诉我:在我的副手王茂亮身上,那些有人目之为“狂”的东西,却不见得该贬。我真想对所有的朋友讲,“狂”有时与自信共生,与锐气为伴。七尺男儿,岂能没有一点“狂味”!年轻人,不妨有三分“狂劲”! “狂人”不可为,“狂劲”不必讳。“狂”而不妄,何畏之有!孔老夫子躬行中庸,尚且说过“狂者进取”(《论语·子路》)的话哩!  相似文献   

3.
拾金小集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爱拾闪闪发光的金子。我爱金子的光泽和实在。一个人品格高尚,人们就说:“这是块金子!”一座山矿藏丰富,人们就说:“这是座金山!”一句话出口不凡,人们就说:“说得好啊,这话金贵!”谢老(觉哉)的文海生涯就处处使人直接感受到“金子的光泽和实在”。本文只是拾得谢老的几块金子的结集,因而名曰《拾金小集》。  相似文献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教他的弟子的第一项要求,也是孔子一生治学中最深刻的一种体会。一个人如果好读书,又能时时刻刻地温习和钻研,自然就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不侍说,谁能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谁就会有不可估量的丰收。“三日不读书,语言无味”。书籍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挑字眼儿”当了一个时期的编辑,落了一种职业病:在读书看报阅文件、资料时,碰见错别字总是习惯地用笔勾出加以校正。对文字工作者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一到机关里来,便引起人们的反感,说我这人“好挑字眼儿”。“字眼儿”挑到领导身上会惹出“有损首长尊严”之嫌;挑到青年人身上,则会招来“有碍年轻化”之怨。一天,一位老战友狠狠批评了我一句:“不是你所管的范围,何必如此讨嫌!”重语相刺,令我反思,心里醒悟道:可不是嘛!于是把这种毛病收敛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看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居高临下,往往能比较完整地把握对象,孔夫子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有这层意思。而具体地分析问题,人们则讲究一个深度:入木三分,深入透彻,才能涉及问题的本质,才能使人心服口服。一篇好文章,应该具备这两个“度”。新闻评论尤应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看一篇具体的作品:今年《瞭望》周刊第九期上的评论员文章《惩办官僚主义》。谈到官僚主义,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说,官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崩溃前夕,王芸生终日坐卧不宁。李纯青多次到王家做工作。有一次,王喟然长叹:“没有出路了!”李纯青劝慰道:“天无绝人之路,想想办法嘛。”又一次,王对李说:“国民党完了!”李说:“为什么不找共产党呢?”王惊奇地瞅了李一眼。再有一次,王自悲自叹地说:“共产党不会要我这样的人。”李  相似文献   

8.
《浙江档案》2004,(1):44-44
有一年元宵节,鲁迅约十二三岁。按照过年惯例,鲁迅去乡下看望姨母。姨父阮士升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听说鲁迅幼年读书勤奋,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便想趁此机会试他一下。这天晚上,姨父请客吃饭,本地贡生阮廷藩也应邀在座。席间,阮士升对鲁迅说:“阿张,我先开个头,给你对个课,大家热闹热闹,好吗?”“好!”鲁迅答应着,别的人也都赞成。于是,大家一边吃,一边开始对课了。阮士升指着桌边放着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肉说:“这是红炖肉,就请阿张对‘红炖肉’吧!”鲁迅扫视桌上的菜肴,见中间正放着一碗雪白的鲜鸡块,便不假思索地对道:“白斩鸡!”“对得好!”席…  相似文献   

9.
漫步书林,面对仪仗队般挺立的书籍,喜爱读书的人自然会嗅到诱人的香气。难怪高尔基说:“我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此话道尽了追求科学、文明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热爱。可如今,从富丽堂皇的书店到街头巷尾的地摊,许多书籍让人们看了目瞪口呆,如果说这也是“精神食粮”的话,只能算是走了味的“面包”吧。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11.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2.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用“今夕是何年”这句话自问,是会有很多感慨的。少年人会说,我又长高了,中年人会感到,时间过得真快呀!而老年人则会发出“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慨叹,尚有更多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14.
一、精神产品的定义、特性什么是精神产品,说法极不一致。哲学上把“精神产品”概括为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种说法对“精神”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但对“产品”一词却没有涉及。经济学则把“精神产品”概括为是人们有目的的劳动产品,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创造物质的或精神的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商品的形式。无疑,这种说法,突出了“产品”一词,对“精神产品”这个完整的特殊概念,也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9日下午5时左右,播音员靳迈从街上回到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播音员潘启元对他说:“日本人可能无条件投降,现在正等着消息呢!”靳迈怀着疑惑的心情走进办公室,股长吴祥祜对靳迈说:“日本可能很快无条件投降,他们通过瑞士大使馆传递消启。你和小潘今晚加班等着吧!”靳迈兴奋地说:“好!”但他们等了一夜没有消息。8月10日下午4点,靳迈被外面熙熙攘攘的声  相似文献   

16.
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常常遇到一些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人物语言。例如: 某人做了好事受到赞扬时,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人民群众感谢做了好事的解放军时,一定是说:“解放军真比亲人还亲啊!”勤劳致富的农民谈体会时,总会说:“都是党的政策好啊!”事实上,人们的身份、性格、职业、经历、年龄、生活环境等不同,都影响到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与一些通讯员交谈,他们常常叹息说:“写稿如登山,用稿象上天。编辑心好狠,红笔一勾(稿件)撂一边!”这句话,道出通讯员写稿难、上稿更难的苦衷,反映出一种“怨编辑”的心理状态。孰不知编辑也有难言之苦,他们天天面对一大堆来稿,颇为忧虑地说道:“好稿难见面,优稿更少见,天天登文山,能选几篇编?!”形象地语言,也道出了一种“编辑怨”的思想。“怨编辑”与“编辑怨”是久存新闻界而今又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态心理,如不认真对待,“怨编辑”者将会丧失信心,弃文戒笔;“编辑怨”者将会不认  相似文献   

18.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什么报人更不可学旧社会那些跟着恶少的痞子,专在戏台子下为某一个“戏子”叫好,而自己明明知道这声“好”的背后有险恶用心……渐渐地,他的语气里有了不想掩饰的激愤:“我这绝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我们的报界确实出现过一些专业叫好者,曾经为‘亩产10万斤粮’的‘卫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繁采雾情,味之必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是有感情的。一篇新闻要拨动读者感情的琴弦,要吸引住读者,就必须写得有感情。《北京日报》1990年7月27日一版刊登的人物通讯《女工与将军》就有这方面的特点。情,是这篇人物通讯征服读者的最大魅力。从写作上来说,它从以下几个方面拨动了读者感情的琴弦: 一是通过写出激动人心的场景和气氛而传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触景生情,不同的场景和气氛,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当你看到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看到我国自己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