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不少闻名于世界的墙。其中不乏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城古墙,还有分离了一个国家长达三十年的柏林墙,在圣地耶路撒冷的哭墙也久负盛名。哭墙是犹太教的最高圣地,但凡虔诚的犹太教徒走近哭墙总是嚎啕一片,他们悲叹自己漂泊的过去,感叹受尽屈辱的历史。一个民族在墙脚下完成了压抑千年的倾诉。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里写道: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可在南京,我分明看到了一堵堵“哭墙”。于是,我欲哭无泪,欲泣无声。(一)走过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的花岗岩牌坊,穿过长达七十五米的墓道,沿着三百九十二…  相似文献   

2.
<正>耶路撒冷的三种黑衣人很难相信,我们姐妹俩居然身在这个以为这辈子只会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城市。同时身为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圣地,这是一个太过特别的城市。而这个城市内,最显眼的颜色,是黑色。圣殿山上,戴着黑色头巾的伊斯兰妇女于清真寺外聚集,研读着《古兰经》;哭墙墙角边,全身黑衣的犹太教徒抚着墙面低声哭泣,哀悼着他们的流离与苦难;耶稣走过的苦路上,黑衣牧师从巷角走出,拿着《圣经》  相似文献   

3.
在巴以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重读余秋雨《千年一叹》中的《我们不哭》,一段破败的墙垣赫然浮现于脑海中——哭墙。这座墙是犹太民族得以在纷繁战乱中、在阿拉伯国家包围中坚韧活着的民族之魂!记得文章中写道:“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想必当时,作者心头满是民族自豪感。诚  相似文献   

4.
《快乐阅读》2020,(2):33-39
1世人说,耶路撒冷是唯一一座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维度的城市。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以色列,故地重游,心境却截然不同。彼时,我正站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思考尘世的忧愁为何亘古恒久,心里真正想的却是我前阵子被人甩了的糗事。直到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我才暂停了我那装模作样的哭泣。  相似文献   

5.
耶路撒冷问题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多年对抗的焦点。 耶路撒冷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地区的中部,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耶路撒冷意即“和平之城”。“金色”耶路撒冷的几乎所有房屋和殿堂都是用淡黄色的“耶路撒冷石”建成的。相传言犹太王所罗门在此建造“圣殿”后,成为犹太人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基督教相信耶稣被钉于此;伊斯兰教相信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在52岁的一个夜晚,随天使由麦加来到耶路撒冷,踩着一块岩石升上七重天,接受天启,黎明赶回麦加。这次神奇的“夜行和登霄”记载在《古兰经》中。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根…  相似文献   

6.
“哭墙”,一个陌生的词语。著名的电影导演吴正中先生提出倡议,在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外,建立一堵纪念墙追念亡魂,永记国耻。其实这堵“哭墙”已耸立在那里了。血洗南京城65周年的祭日,人们从那里出发,燃举闪闪烛光,在《安魂曲》的哀乐声中缓步走向莫愁湖边的和平广场。从一张报纸的图片上,我看到了  相似文献   

7.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是徐则臣小说世界中基本公认的两大版块,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用"回乡"模式将花街与北京两大空间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并引入了全新的空间"耶路撒冷",勾勒出主人公与"成长花街——出走北京——重返花街——到耶路撒冷去——到世界去"的路线。文学空间的板块扩张实则与徐则臣对历史的思考相互映衬,在北京与花街通过"回乡"模式合并的表象之下,是《耶路撒冷》为70后一代人的独特历史著书立传的明确意识。通过"内历史"与"外历史"的双轨并行的方式,徐则臣探讨了一代人建构自身的精神信仰、寻求历史主体性和合法性等命题,以"出走"的姿态让自己的创作通向了更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曾看到过和平的曙光:“路线图”计划推出,《日内瓦倡议》(以下简称《协议》)出台。这曾一度让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为之振奋。因为《协议》在巴以最为敏感的最终地位问题上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未来巴勒斯坦国将拥有整个加沙地带和97%的约旦河西岸土地;以色列撤出其在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定居点,对于仍占领的巴方领土,巴以双方将进行大致等额的土地交换;耶路撒冷将实行分治,作为以巴两国的共同首都;在宗教圣地集中的“老城”内,以色列拥有犹太区和“哭墙”,而巴勒斯坦将拥有对“…  相似文献   

9.
说“僵落”     
居延汉简关于僵落的记载,证明《汉书·匈奴传》记载的"木柴僵落"并不是颜师古所注解树木枯死坠落之意。僵落是用薪材修治的一种汉塞形式。汉简记载的僵落,底部宽近三米,顶部宽近二米,高近三米,长度可达数千米,是连接烽燧之间的塞防建筑形式。僵落并不是史书记载的天田,与虎落、羊马墙也有所不同。僵落的修治与《墨子》记载的"薄"有相似之处,但僵落已经演变为连接烽燧的塞墙。今日居延边塞应该还有僵落的遗存。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15-117
《圣殿》中运用了"洁净圣殿"的圣经原型故事。与原型故事中圣殿成为贼窝相对应的是被败坏的美国南方社会到处充斥着淫欲与强暴、怯懦与自私;与原型故事中耶稣洁净圣殿相对应的是霍拉斯一面洁净自己的内心,一面与强暴、自私等进行斗争;与原型故事中受难基督形象相对应的是鲁碧与那个没有名字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有人曾诙谐地说 ,如果寄一封信 ,信封上写着“上帝”收 ,这封信很可能会送到耶路撒冷。因为耶路撒冷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耶路撒冷是一座十分奇特的城市。它是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 ,是无数教徒心系神往之所。耶路撒冷迄今已有 5 0 0 0年的历史 ,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 ,是迦南人中的“耶布斯”部落。大约在公元前 10 0 0年左右 ,以色列王国的大卫王征服了这块土地并定都于此。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壮丽无比的圣殿 ,使耶路撒冷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后来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又相继把耶路撒冷奉为…  相似文献   

12.
据新加坡教育部网站2013年6月27日报道,新加坡东海岸小学的图书馆安装了一块长3米宽2米的名为"明星墙"的新式电子设备,以应用于学校的语言学习课程。"明星墙"是一块由9台等离子电视构成的带有6个触摸点的交互式电子屏幕,学生能够采用与屏幕里的视频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该小学开创了应用电  相似文献   

13.
徐则臣长篇新作《耶路撒冷》运用"归乡模式",通过"70后"初平阳们的回忆,建构了属于自己的一套"70后"成长史的话语体系。在这套话语体系中,他嵌入了诸多"70后"作家写作的关键词:"时代与自我""漂泊与寻找""反思与重建"。这一切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一本极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墙》是萨特的成名之作,也是受到我国文学界最早关注的萨特的一部文学作品。在我国学术刊物上见到的关于《墙》的评论文章约20篇,这些文章基本上是采用从作品到作者的文学批评方法,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过,它们在推测萨特创作《墙》的意图时,却又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种认为,《墙》是萨特创作的一部反抗西班牙法西斯政权的写实之作;另一种则认为,《墙》是一部萨特用来阐述他的存在主义理论的哲理小说。而且在如何理解"墙"的象征意蕴上,它们的解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唐诗 《教书育人》2012,(9):158-160
奥兹在人物周刊对其的采访中说道:1948年以色列人跟阿拉伯人发生了那场战争之后,耶路撒冷就被一座铁墙分割成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以色列人所在的西耶路撒冷三面被敌人包围,所以它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倒地的受伤女人,因为这座  相似文献   

16.
年老的你     
1999年10月25日,耶路撒冷,夜宿Renaissance旅馆。去耶路撒冷,有一半路要贴着死海而行。死海是地球上最低的洼地,湖面低于海拔300多米, 湖深又是好几百米,基本上是地球的一个大裂痕。水中所含盐分是一般海水的6倍,鱼类无法生存,当然也不会有渔船,一片死寂,因  相似文献   

17.
渡槽桥     
在我们五红村东面,不出半里路,就是一条河,平时河里没有湍急的水,但小股的水总是有的,潺潺地向南流动。我不知道它北方的源头在哪里,也不知道南方的尽头是哪儿。河面,横卧着一座连结两岸的桥。这桥建于1958年。听爷爷说,很早时,这儿也有一座桥,但比这桥低些,一年河水涨高,桥被冲毁了。这座桥是后来兴建的。站在桥头上看,它的构造奇特:在底宽1.4米的桥面上,齐两边竖着两道1.5米高的墙,中间便成了一条沟槽。沟底宽约1.1米,总有水。两旁竖着的护墙是用混凝土浇筑的,但又不是整条墙一齐浇筑,而是预先在河堤下浇筑长1.5米,宽0.5米的若干块方板,然后一块一块吊到桥面  相似文献   

18.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19.
哭墙     
犹太人传说,罗马人焚毁耶和华圣殿后,有六位天使飞临,坐在残墙上痛哭,泪水渗入石缝,使墙变得坚固无比,永世不倒,这就是那段西墙。7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除每年哀悼圣殿被毁的那一天外,一概不得进入耶城。但犹太教徒不论流浪到哪里,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会返回耶路撒冷。每逢宗教节日,犹太人都会聚集在西墙下举行仪式,诵经、祈祷和哭泣。西墙再也不只是一段残墙,它成了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时刻提醒着这个民族不能忘却历史的那一页。这段墙终于被人们筑得如此坚固,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是的,那是一个民族的魂,它可以在遭受一次次的苦难后变得坚不…  相似文献   

20.
让我跌下去     
成龙在《我的妻儿》访谈录里,讲述了一桩耐人寻味的往事。他说":为了避免儿子受到伤害,过去我一直保护他,担心他被绑架,不准他去这里,不准他去那里,整天把他关在屋内。他于是写了一首歌,拿给我看,歌名叫《人造的墙》。他说,第一道墙是我,第二道墙是他妈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