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需要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视和努力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显著的文化优势。这一文化基础和优势一方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深度相通和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的深层历史缘由和制胜文化密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精髓。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优势,推进理论创新和开拓创新,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引领作用和原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融合过程中应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和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创新无不体现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优越性([1])。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与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合契机着手,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能够完成中国化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以及创新性发展,为其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不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的新觉醒;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代化,反映了中国人民优秀文化传统的新境界;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化,囊括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新总结."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涵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文明观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准确概括和通俗表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本质差异,决定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儒学为指导,二者的共容性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要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必然要弘扬传统文化,建立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系。这需要真正认清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民族化、具体化、方法化和创新化。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楠 《现代企业教育》2012,(23):223-2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与发展的过程。全文首先探讨了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性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契合、弘扬、创新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大众话语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首次蕴涵了冲突和交融的关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自觉扬弃和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不断发展深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