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2.
文革结束后,大部分的作家都忙于进行“反思”,批判文革中各种不人道的行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在文坛大行其道。这一时期,汪曾祺带着诗性、温馨的短篇小说重返文坛,他的小说很少直面地涉及文革题材,他更多的是在高唱人性的赞歌,回归民族的传统。九十年代,当“伤痕文学”逐渐淡出文坛的时候,汪曾祺却开始批判文革,直面文革中人性的丑恶。有些研究者认为汪曾祺在九十年代写的“文革系列”使得“作品的美学意味褪减”,但是笔者认为汪曾祺在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革系列”短篇小说看似是对其八十年代诗意化小说风格的背离.其实却暑一种正面回归的蛮调体.  相似文献   

3.
吴晨 《文教资料》2011,(20):7-8
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坛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小说风格温暖平和、清秀雅致。儿童视角是汪曾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段,这种视角的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也令他的作品具有别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是新时期相当活跃且影响颇大的小说家,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80年代他的小说风靡一时,90年代尽管他早已古稀,仍笔耕不辍,创作了几十部短篇小说。认真考究这三个年代的创作流程,就可清晰地勾勒出他整个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张凡 《华章》2011,(26)
汪曾祺的小说在中国的当代文坛有其独特的风格,以自己的艺术观、创作论去挖掘故乡的风俗人情中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形成其文化型乡土作品.他小说的自然平淡之美主要体现在汪曾祺小说文本的三个方面,即汪曾祺小说“真”、“简”、“散”.  相似文献   

6.
50年代的汪曾祺因《说说唱唱》与赵树理共事相处五年,对赵树理其人其作不可谓不熟悉。赵树理小说模式对他的创作产生潜在影响。汪曾祺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对赵树理小说模式进行了规避与超越,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八九十年代与众不同、成就显著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7.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述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8.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程式,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创作出“系列”的散文化的小说,形成他独特的文体特色。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表现为:人物描写的散文化;叙述的写意性、主观性;结构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9.
京派文人汪曾祺,作为小说名家、散文大家,享誉当代文坛.有人说,汪曾祺深兼二差:美文家、美食家.故此,每每谈及汪曾祺和他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也是令人百读不厌的,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  相似文献   

10.
朱企霞是一个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文坛的江西现代作家,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翻译等,尤其是小说,以切近现实的内容和独创的个性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11.
高健 《学语文》2014,(2):42-43
正《复仇》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是一篇比较特别的小说,汪曾祺认为可看做他早期小说的代表作。作为一篇寓言体小说,《复仇》是一篇具有现实指涉的小说,汪曾祺也自陈这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直接指涉是中国40年代中期的时局,或如杰姆逊所说的"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但纵观小说,并不只有一层表层指涉这么简单,小说开篇所引用庄子之语:"复仇者不折镆干。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并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思潮的影响又使他的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兼具了现代意识,“传统”和“现代”的特色。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但是西方文学本文将就汪曾祺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来论述其小说的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的小说在现当代文坛上自成一格,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尤为人称道。文章以此为切入口,分析了汪曾祺小说平淡中见奇崛,讲究从众却又脱俗的语言特色。认为他的小说既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中的精华,同时亦借鉴了外来文化中的妙处,其小说凝炼散发的艺术魅力,使他无愧于“文体家”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注意的多是他最后一个阶段的创作成就,而对前两个阶段知之甚少。全面分析汪曾祺三个时段的小说创作,在"中断"的表象下,寻找其中的"变"与"不变",可以发现其创作的一贯的特点:描写自己熟悉的人和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表现这种美,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我行我素"。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早期小说中有一类颇具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但是,1980年代复出之后,他的小说似乎完全隐去了其早期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其实,其早期现代主义小说文本对汪曾祺晚期写作仍有深刻的影响,不过是以消隐而内化的现代主义手法,为汪曾祺晚期小说赋予强烈的诗意美感,从而有别于早期同类水乡题材的纪事特性。  相似文献   

17.
40年代到文革是官方权力话语对民间文化形态不断侵犯的时期而接下来8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则提供了文学重返民间的新信息,汪曾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汪曾祺80年代的小说,以贴近民间的创作态度描绘出了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面貌,挖掘出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更深导的民间生存原则,在文学“回归民间”中具有先锋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释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是一位才华横溢且颇有争议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从他的小说创作历程中来挖掘一条贯穿他创作的思想主线──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在于他的全新小说理念和独特言语方式。汪曾祺关注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抒写人类共通的人性,拨动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心弦,将散文笔法应用于小说创作,一方面缘于汪曾祺的古典文学积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家敢于“打破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的勇气和胆略。文体的自由,凝结为小说艺术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自由。语言的简洁恬淡、错落有致、清新自然,是他对语言艺术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