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引言今年是乡先贤俞平伯先生诞辰 10 0周年。王华兄从北京打来电话说 ,他撰写的《俞平伯的后半生》已杀青。敦促我抓紧将俞平老写给我的近百封来信整理出来 ,作为对先贤百年诞辰纪念。还说“如果有困难 ,一定要克服。那怕一天抄一封 ,也得抄出来。”那最后一句的口气 ,有点咄咄逼人的味道。所幸华与我情同手足 ,言犹至诚 ,感何可言。在他的敦促、正确地说是鼓励下 ,我冒着酷暑高温和病痛(患中风后 ,指弱乏力 ,不做事也觉疲劳 )终于将平老来信 ,共计七十二封 (其中三张明信片 )连抄加注完成了。杀青后即可交付输入电脑 ,在此之前 ,还要麻…  相似文献   

2.
我素喜俞平伯先生的文字 ,曾加以留意搜求。今《俞平伯全集》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煌煌十册 ,校勘装帧皆臻一流 ,只是翻阅之下 ,觉得颇多遗珠。所幸《俞平伯全集》出版之后 ,报刊上时有俞平伯先生的散佚文字刊布 ,综合起来 ,则数量亦复不少。据闻花山文艺出版社有意待条件成熟之后 ,出版《俞平伯全集补编》。兹就我所得 ,汰其已刊布者 ,公诸同好。希望对全集的完善有所帮助。一、《凤吹诗集题辞》大著《凤吹诗集》 ,以生平踪迹怀感为经 ,以家国衰盛变迁为纬 ,规模少陵玉溪 ,诗格近之。如《凤吹》、《流离》、《蛾眉》诸巨篇 ,自是佳作。…  相似文献   

3.
俞平伯先生以红学家名世,也曾因为红学挨批,其实他研究的方面非常之广。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给我们讲诗歌选的吴小如先生就常在课堂上引用俞先生的见解,——他们师弟间关系一向十分密切——使我们大开了眼界。不过吴先  相似文献   

4.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5.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散文,首先是以犀利、泼辣的议论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初露锋芒的.此后,抒情性的散文小品也蓬勃发展起来,使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一开始就呈现姹紫嫣红的景象.在回顾现代散文的历史时,俞平伯当被推为早期代表作家之一.然而有意味的是,在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鲁迅、朱自清、冰心、周作人、叶圣陶等才是现代散文的早期代表,俞平伯是经常被忽略的,在某些文学史著中,甚至连俞平伯的名字也是不易找到的.其中原因,固然与俞平伯散文(这里指抒情散文)的数量欠多,内容狭窄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俞平伯散文缺乏研究,甚至存在偏见.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晚年后,俞平伯开始反思自己在红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1978年,俞平伯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文章的发表在红学界引起不小的震动。朋友老孙跑来关切地问:"你是红学界的泰斗,外界并没有人向你施压,你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况且学  相似文献   

8.
才子俞平伯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9.
才子俞平伯     
汪修荣 《广西教育》2007,(6C):22-22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0.
诗人、学者俞平伯是我们湖州市德清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俞陛云,光绪24年探花,曾祖父俞樾(曲园)系清代经学大师.俞平伯于1900年生于苏州,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年曾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不久游学英国,1922年下半再出洋游学美国.1923年秋冬曾在上海大学任教,1924年到北京,曾在一所外国语学校教中文,时间不长,后转入燕京大学任教.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直至今.  相似文献   

11.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俞平伯先生素以诗人、散文家和红学家闻名遐迩,然与许多现代文人相似,他亦长期投身教学教育事业。1920年秋,刚从北大毕业不久的俞平伯赴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其教书生涯由此开始。1922年暑期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俞平伯以视学的名义前往美国考察西方现代教育近四个月,以期运用到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嗣后,俞平伯主要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  相似文献   

13.
一一九三六年,我高中毕业,考入中国大学国学系,系主任是歙县吴检斋先生(承仕)。次年“七七事变”,吴先生离校赴天津,我亦因病休学,直到1942年才复学回校,这时系主任先为盐城孙蜀丞先生(人和)。后来国学系改称文学系,即由俞平伯先生作主任。我从俞先生受业,就自1942年开始,至今已整整43年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俞平伯在中国新诗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一位杰出的新诗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新诗诗人。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俞平伯在新诗理论上的建树和创作上的贡献,指出俞平伯很早就十分重视新诗的艺术问题,提出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和自由真实的做诗信念以及平民化理想,创作出了大批的优秀新诗。他的理论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新诗作品至今仍是新诗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
<正>俞平伯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唐弢是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唐弢虽比俞平伯小13岁,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的友情。唐弢读俞平伯的文章较早,偏爱他的散文和诗歌。1936年,俞平伯的《古槐梦遇》出版后,唐弢开始和他通起信来,还寄去一张宣纸请他题写条幅。俞平伯欣然答应,给唐弢写了题名为"临枯树赋"的条幅,五十多字,笔致潇洒遒劲,睹者无不称赞。自此,他们便开始了书信往来。1944年10月16日,唐弢等人从上海到北平处理完鲁迅藏书问题后,唐弢忽然想起该探望一下住在北平老君堂的俞平伯,便独自驱车去古槐书屋。两人虽早有书信往来,却无暇见面,这次机会难得。唐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和俞平伯看重文学的自我感,俞平伯的"小我"感更强,更符合周作人"人""自己"和"个性"的现代思路和设想。周作人和俞平伯以自我为原点,以个性为灵魂。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个性散文是由内而外的,不汲汲于文墨,却将意思和风度连缀其间,以思想和道德为首要,文字乃是随着思想走的。俞平伯以自我为本,提出"自爱""平和""前进""闲适"的"吾庐"四点。  相似文献   

17.
正俞平伯与胡适是一对很有意思的朋友。一方面,他们都有相当的爱国心,当国家遭遇异族侵略,一个来到大后方,费尽心血为多灾多难的祖国培育人才;一个不惜放下学问,违背不做官的原则从事外交。两人的关系也极好,彼此的日记中都有对对方的大量记述,俞平伯的红学研究深受大他9岁的胡适的影响,中年  相似文献   

18.
提起俞平伯(1900—1990),谁都晓得,是位著名的新红学家.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早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他就参加“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写新诗、写小说、写小品散文和杂文,成了新文坛上的一员骁将.就其创作而言,小品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无愧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散文家.俞平伯的散文创作大约从1922年8月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散文《东游杂志》开始,到1933年止,历时十年之久.以后就转向红学与古典文学研究,散文写作就愈来愈少了.然而,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不  相似文献   

19.
俞平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郭沫若、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一起,积极地投入了新待运动,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春水》.他于1922年5月出版的《冬夜》是新诗史上继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此后,他于1924年、1925年又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西还》和《忆》.他又是新诗集《雪朝》的八位作者之一.他是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该社第一任职员中的书记.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俞平伯对“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滋长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崇堂 《文教资料》2001,(1):44-45
《前平伯孩提时像》最初见于《鲁迅日记》 ( 192 3年 11月 10日 )。鲁迅先生当时见到的《俞平伯孩提时像》是照片还是印刷品 ,不得而知。五十年后的 1974年 1月 ,笔者幸运地获得了俞平伯先生惠赠的这帧《孩提时像》的印刷品 ,一张印在重磅铜版纸上的。像的下面有一段铅字排印的俞平伯先生题跋。俞老在四周为我亲笔题了款 ,这张印有中华文坛两代学者的像片 ,极其珍贵 ,我把它装成册叶 ,请叶圣陶先生题扉页 ;郭绍虞先生题封签。为尊重俞老本人意见 ,叶老改题名为《俞曲园携曾孙平伯合影》 (共写了两种式样 ) ,时在 1981年间。装册前 ,俞老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