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富争 《考试周刊》2011,(10):36-38
本文以汉语电视人物访谈和英文脱口秀中的汉英是非问句为研究对象和翻译参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考查是非疑问句英译时可能出现的难点,使译句在交际渠道中产生最大关联性,促使交际成功。从实例研究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关联理论对整个翻译过程都起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理解原问句所处的语境的前提下,找出问句与该语境及其语用意图之间的关联,在翻译时重建译句与该语境之间的关联,才能正确地对译句形式进行选择,成功地达到翻译活动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关联理论的应用不仅适用于是非问句的翻译,对英汉其他问句类型的汉英译也同样奏效。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功能相同,意义相似",即"形式———意义对"和"形式———功能对"。从翻译的认知———功能视角,研究汉语描述功能句的基本结构,总结描述功能句在汉译英过程中的翻译方法,为翻译研究开拓出语言学视角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表达被动意义的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其被动意义的呈现方式也不同。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进行解析归纳。  相似文献   

4.
言语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实际使用的句子总是有语境的、相同的语法形式 ,在不同语境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动词能重叠使用是现代汉语的一大特色 ,集构句功能、表意功能于一体。文章试图在分析重叠形式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与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动词重叠的翻译不可停留在词汇层级上 ,而应以语篇为翻译单位 ,以意义与功能等值为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5.
《左传》选择复句由静性句构成,静性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话题评论形成的评说句,另一种是非话题评论形式的句法结构。话题评论结构和非话题评论结构在功能上相同,都可以表达主观的选取或舍弃,但在结构上有质的不同,后者是前者句法化的结果。话题评论形成的评说句有多种形式,反映了语法化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富兰克林自传》中所收集的400句英语被动句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统计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查看其分布态势。最后对从文本功能及读者反应两个方面对表达型文本中英语被动语态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中,译者根据原文的语篇题材和写作风格及翻译意图等因素谋篇布局,制定大致的翻译策略后,翻译过程的实施最终体现在源语和目的语的词组,小句和小句复合体等语言单位的转换之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理论中将小句按其线性顺序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部分,但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主述位这一信息功能建构在语言中的布局及所对应的小句成分也不尽相同。可见,译者要想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对源语句式结构进行相应转换,这在英汉互译中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想通过对几个英汉译例的比较和分析,尝试阐述在一般情况下,英汉语言中主位,主语和话题间的关系,以及三者在翻译中处理小句结构和信息分布时进行转换的一般导向,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韩松晓 《考试周刊》2013,(58):85-86
隐喻是诗化的语言,是语言升华了的艺术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本文从对隐喻的辨认和推断出发,基于其在句中的不同"表现",理解并掌握隐喻的实质,进而准确恰当翻译。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语言的升华了的艺术形式,亦是诗化的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本文试从对隐喻的辨认和推断出发,基于其在句中的不同“表现”,理解并掌握隐喻的实质,进而对隐喻作出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总结了英汉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基本形式,着重对比分析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差异。同时结合翻译例证对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进行解析归纳,以此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技巧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彝语东部方言八堡话中的是非疑问句共有助词式、选择式、反复式和重叠式四种形式.是非疑问句演变的路径:一是正反选择问“V+ conject+ neg+V”→反复问“V+neg+V”→反复问的缩略形式“V+neg”→助词式“V+助词”;二是正反选择问“V+conject+ neg+V”→反复问“V+neg +V”→VV式.前一种演变路径在汉语研究中得到了证明,后一种演变路径,彝语方言八堡话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移植看翻译等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且极其复杂的问题。因而,翻译在完成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需采用各种补偿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加以传达,尽可能做到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3.
前人对疑问程度的研究,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包括语言的经济原则、疑问的信息含量及疑问答语的肯否情况说明疑问句的语义存在着疑问程度和疑问范围这两种不同的疑问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是一种文化交流,因此,译者需要熟悉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了再现原语所承载的信息和美感,译者既要研究其文化差异,又要研究其语言差异。在中国文学作品海外译介中,语言形式应适当采用归化的方法,使译文流畅自然;而文化因素应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把原语文化译介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5.
透明翻译诚然值得期待,但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和期待视野的客观存在,致使文体风格在翻译中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坚持发挥原作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总体特色和风格力量的理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目的语环境的参照体系,对原作语言形式和技巧的客观背离,进行美学欣赏的重建。但翻译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异国情调”,它发生影响的前提是要让读者喜闻乐见。“美学距离”是文体风格创造性叛逆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英语语言里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具有形式和形象多样化的特点;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应用功能对等理翻译英语阴喻的方法有:对等地借鉴形象相同或不同的汉语阴喻,对等地借鉴汉语明喻,和对等地用主体;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等翻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形式更对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Two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response tendencies of preschoolers toward yes–no questions about actions. Two hundred 2‐ to 5‐year‐old children were asked questions concerning action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objects (e.g., drinking from a cup) and actions no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objects (e.g., kicking a toothbrush). The impact of delay and comprehension of questio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revealed a consistent developmental transition: Younger children tended to display a yes bias whereas older children did not display a bias unless they faced incomprehensible questions, in which case they displayed a nay‐saying bias. Delay shifted children's responses in such a way that “no” answers were given more often. These findings hol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regarding the use of yes–no questions with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前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与异化问题是中国翻译界激烈争论已久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文化差异是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兼用两种翻译策略,实现让读者理解文化差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在打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同的语言壁垒上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来文化如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更新了本土词汇;翻译常常以文字上的创新,给译入语的文学体系带来生机,对新的(陌生的)表达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启迪作用.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许多可能的词汇中选择取舍的问题,是一种求近似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对象等问题所持观点不一而足,有必要从翻译研究本体论角度出发加以探讨,梳理中国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旷日持久的纷争,并指明应在语旨、语义及语形的层面实现“意”译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