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实验是目前数学教育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由于数学实验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于什么才是“标准”的数学实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CAS推广使用的利弊也有不同的看法。本表达了作在学习、讲授数学实验和CAS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数学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留下什么?数学可以形成怎样的影响力?也许答案并不唯一。但没有人会怀疑数学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培植理性的种子,帮助人们学会数学地思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小学生数学课外作业形式单一,不是作业本就是同步练,题型无非是一些填空、计算和应用题等。这些作业只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不利于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进一步拓展,是数学课本习题的简单重复;而且是老师布置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数学日记作为对学生数学课外作业的改革,其个性化、生活化的优势已经逐渐被大家认同,而且很多老师也在开始这种实验。但是从见诸报端的一些材料看,数学日记的实验出现了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以“做”为基本形式的数学活动。借助数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完整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重视动手操作,忽视动脑思考;重视结果归纳,忽视方法提炼;重视结论总结,忽视原理探究。归根结底,一些教学活动有数学实验之形态,而缺数学实验之意蕴。数学实验需要优化设计与组织,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想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他的话点到了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总的感觉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我们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更是糟糕,大多数人认为数学在其生活、工作中确实没有什么用,故而认为数学是数学家们的专门游戏,或许在他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有用,但他们无法感受对“数学对你的个人素质的发展有何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很令人失望,大多为“没有感到”。  相似文献   

8.
案例1什么是数学?2002年我接初一新生,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课本进行课改实验,第一节课向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学生非常沉默,我提示大家:不用想得太深,对数学是什么印象就说什么.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数学就是做题.没完没了的做题”又一个男生“数学就是难题”.“对!”“数学就是难题!”班里热闹起来,一个怯生生的女生说“数学让我头痛.  相似文献   

9.
胡立鸣 《职教论坛》2002,(12):54-54
一、认识不足传统观点认为:数学作为一种形式体系,强调证明、抽象等一系列演绎推理方式,是一门系统地演绎科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数学几乎不做什么实验,因此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足矣,搞什么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实数学既是一门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G.波利亚)”。证明是数学的必要成分,实验也是数学的必要成分,但它往往被忽略,很少听说数学有实验。而计算机能够提供数据,图像和动态表现,学生可以观察、探索、试验,进而顿悟…  相似文献   

10.
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关于数学学习的“助人自助”的数学教育原则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师生和生生沟通下的交流活动,教师在于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种帮助,这种帮助是“顺其自然地帮助学生。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他应该看到学生的情况,应当努力去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或是指出一个步骤,而这正是学生原本应想到的”。这些都告诫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体现现代数学课堂的特点,很难完成新课程数学的三元目标。“以人为本”的现代人教育思想就是一句空话,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近年来,笔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