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虚设靶子引文: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孔)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汉书·孔融列传》) 简析:这段文字是孔融对曹操的批评。袁绍与曹操本来结盟反对董卓;董卓败亡,两人分据大河南北,兵戎相见。曹操打败袁绍,进占邺城,俘虏了袁氏父子的妻小,曹操的儿子曹丕见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甄氏天姿国色,大为动心,便在曹操的赞同下取以为妻。孔融对此不以为然,便写信批评。他不直说其事,却虚设靶子,杜撰历史故事,说当年周武王灭殷,杀了纣王,又  相似文献   

2.
无论做什么事,来不得一点“想当然”。写文章,编书刊,也是一样。“想当然”一词,据《辞海》说是来源于孔融。东汉末年曹操攻破了袁绍的邺城,让曹丕娶了袁绍的二媳妇甄氏。孔融写信讽刺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一时没有明白过来,还问这是什么书上讲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读过《古文观止》的人,大概会记得苏东坡也闹过一次“想当  相似文献   

3.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胜之后,打算继续北征乌丸以彻底消灭袁绍二子袁谭、袁尚。在战役决策前的讨论中,曹操手下诸将皆曰不  相似文献   

4.
<正>曹操(155—220),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崭露头角,后又在汉末天下大乱时大展身手,相继把董卓、吕布、袁绍、袁术等人的割据势力消灭,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可谓是少有的全才式杰出人物。对这个著名历史人物形象的解析从来都是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曹操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曹植的生平、政治主张及文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他出生时,正值乱世,直到建安九年,曹操消灭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使北中国大体统一。幼年的曹植一直生活在富有浓厚政治、文学氛围的家庭中,父亲曹操是个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杰出人士,他的周围,又有一批富有才华的文臣武将、文人骚客,这些对曹植来说,无疑创造了成长的客观有利条件。曹植本人早熟,十岁就能背诵诗文与辞赋,写一手漂亮文章,这颇博得曹操的欢心;邺城铜雀台落成之际,曹操特命儿子们到台上,各自为赋,结果曹植第一个交卷,且极富文采,令曹操十分惊讶。曹植还多才多艺,不仅长于书法、善于绘画,还熟悉乐曲,爱好舞蹈、击剑,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6.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汉太尉杨震的五世孙,太尉杨彪之子。杨震有“关西孔子”之称,杨修谦恭博学,敏捷多才,有乃祖之风;建安中举孝廉,官至丞相主簿。曹植《与杨德祖书》有另一个“建安七子”名单,与曹丕《典论·论文》不同的是,有杨修而无孔融(大约孔融已死)。杨修当时已“高视于上京”,是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的人物之  相似文献   

7.
1959年我党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他先分析了在1958年8月和9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期间的问题:报纸宣传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方向不明或看不出方向。接着,主席又搬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和袁绍,将曹操这位政治家与刘备、孙权、袁绍这些书生对比,指出政治家多谋善断,书生多谋寡断。多谋善断就是在纷繁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9.
孙祥凯 《军事记者》2009,(12):60-60
祢衡,字正平,东汉时人。据《后汉书·文苑列传》载: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因孔融举荐,他先在曹操那里供职,后又到荆州刘表帐下服务。“刘表及荆州士大夫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论,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客观。表大悦,益重之。”  相似文献   

10.
读过《三国》的朋友大概都记得许攸这个人物。他从小就有治国安邦大志,博学多才,足智多谋,且和袁绍、曹操是"发小",跟随袁绍起兵后,深得袁绍赏识。"坐席言议,谋略出众。"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可惜他因过于“贪财好利”,在曹、袁官渡决战中,背叛袁绍,  相似文献   

1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有这样的说法:段祺瑞(1865—1936)有“三定共和之功,一匡天下之志。”“三定共和”指的是1912年初他领衔通电赞同共和;1915年5月,反对袁氏帝制自为、维护共和;1917年7月率先讨逆,恢复共和。“一匡天下”说的是他在1917年秋实行武力统一  相似文献   

13.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政治家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毛泽东提出“要政治家办报”的背景内容和启示 1959年我党开始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找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他先分析了在1958年8月和9月“大家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期间的问题:报纸宣传没有重点,没有中心,方向不明或看不出方向。接着,主席又搬出了曹操、刘备、孙权和袁绍,将曹操这位政治家与刘备、孙权、袁绍这些书生对比,指出政治家多谋善断,书生多谋寡断。多谋善断就是在纷繁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抓住矛盾,抓住中心,站在时代的潮头,正确把握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政治家就要具备这个素质。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其意深刻,基本精神是:1、一个时期的新闻宣传要有中心问题,要有正确的方向;2、要多谋善断,哪些该宣传,哪些不宜宣传,要全方位多角度考虑,做出符合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在毛泽东看来,与“政治家办报”相对的“书生办报”,即是一切从主观出发,抓不住事物发展的矛盾和方向,坐失良机。  相似文献   

15.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16.
讴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搞批评报道往往会遇到很多干扰,所以,探索“阻力小效果好”的批评报道方法,对搞好批评报道非常必要。一、争取“西厢情愿”批评与被批评是一对矛盾。按照人们通常的心理,被批评的一方是不太情愿的,尤其是对其缺点和错误采取公开报道的形式,更是不易接受。“宁肯通报.不愿见报”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讲,批评常是批评者“一厢情愿”的事.这样便难免阻力重重。一般地讲,阻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被批评者本身;二是与被批评者有关方面的袒护与包庇;三…  相似文献   

17.
《索隐》:《淮南子》云:“夫乱人者,若芎(?)之与槁本。”(中华书局本1982年11月第2版,3006页。下同)按:芎(?),辞书不载。此引《淮南子》文以释《子虚赋》“穹穷”一词,与“芎(?)”无涉,疑有误。检《淮南子·汜论训》,作“夫乱人者,芎(?)之与槁本也,蛇床之与麋芜也,此皆相似者”。“芎(?)”似为“芎(?)”之误。芎(?),与“穹穷”为同义异形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产于四川者为佳,又名川芎。中华本所据底本清同治五年金陵书局本《史记》正作“芎(?)”,则中华本当属排印之误。  相似文献   

18.
王晨旭 《兰台世界》2024,(2):152-155
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三方之乱”后被隋文帝彻底拆除,邺城自此逐渐消失在了中国古代历史之中。此研究系对隋文帝拆除邺城原因的考察与论证,通过考察历史地理视角下邺城本身战略地位和魏晋南北朝特有的地缘政治势力对抗两个角度,探求隋文帝拆除邺城背后的原因。邺城的衰落反映了魏晋南北朝乱世的终结和新大一统王朝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稍微留心,就不难发现,时下,新闻单位(尤其是地、县级)对批评报道讳莫如深者不在少数;视批评报道为畏途,望而却步者并非寥寥。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捅漏子”,领导不喜欢;怕批评对象多方刁难,使批评中途夭亡;怕由此招惹新闻官司,导致法庭上见。一言以蔽之:批评难,难批评。毋庸讳言,组织批评报道确有一定难度。这难度,固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但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特别是在批评中缺乏一种强烈的建设意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不失为打破当前批评报道沉闷局面的一剂“良方”。强化批评报道的建设意识,说到底,就是要把批  相似文献   

20.
国语八篇     
公父文伯之母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露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去。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 (鲁语下·八十三字) 公父文伯邀南宫敬叔喝酒,请露睹父作客。上的甲鱼很小,露睹父不高兴,说:“等甲鱼长大再来吃。”便起身走了。文伯的母亲知道了,生气道:“我听亡夫说,祭祀要敬奉代先人受祭的人,请客要敬奉上宾。甲鱼有多矜贵,为甚么使客人不高兴。”便将文伯赶出了家门。过了五天,同事们来求情,才让他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