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静宜 《新闻窗》2005,(5):48-48
传媒公信力,即媒体使社会公众对自己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程度,对媒体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闻事业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杜会前进的“哨兵”,而北京日报则为自己的新闻报道也设了一个“岗哨”,安排了自己的“哨兵”这就是“新闻监测”制度。 通过下文的介绍,我们看到,北京日报的“新闻监测”至少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哨兵”的作用:首先,它告诉报社的编辑记者其他媒体报道了什么,自己缺少什么;其次,它对报社的编辑记者形成无形的监督,让大家看到和兄弟媒体在报道中的差距,从而激发起迎头赶上的热情。于是,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北京日报的新闻报道中鲜活的内容多。为此,我们特编发该文,详细介绍北京日报“新闻滥测”的内容,希望能为媒体同行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的要求是新闻工作最本质、最基础、最核心的要求。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因为。很多媒体记者编辑为了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往往习惯于借助网络搜索新闻线索。令人担忧的是,网络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编辑记者很容易被网络假新闻蒙蔽。而再通过新闻媒体以讹传讹,其后果不堪设想。既成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又极大伤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认为,新闻稿件或报道的把关是编辑,部主任.总编辑(台长)们的事.对记者较少或不作把关方面的要求. 但是,从大量新闻实践的得失来看,记者把关应该是整个稿件或报道把关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是记者本人及其作品乃至所在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宝良 《今传媒》2015,(4):101-102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媒体在思考将报纸、网站、移动媒体的后方编辑工作进行“深度”融合整合,记者也要成为全媒体记者.纸媒、网媒、移动媒体成为各有取向的“中央编辑部”后,采与编自然分开.而各媒体平台的编辑模式、编辑手段、编辑方向不同,对记者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因而采编在媒体融合时代也更应该分开.对于报纸来说,媒体融合时代,各家报纸比以往将更强调自己的公信力,更强调深度报道以区别于即时性碎片化信息的网媒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流程实行采编分开制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采编分开可以更好地体现编辑的专业化;可更好地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强化纸媒已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有助于实现采编与经营分开;可更方便培养报业新人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之下,传统的编辑新闻并不符合现阶段的时代需求,而媒体融合已然成为媒体行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要发展之路.而在此过程中,编辑记者也要改变传统固有思维和观念,发挥其职能与作用,顺应媒体融合的趋势,充分地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本文阐述了媒体融合对记者编辑实践的影响,并对媒体融合的过程中编辑记者的应对策略,希望对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陈永和(高级编辑):媒界今年开门有新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亮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旗帜,当其时,治时弊,得其利。公信力究竟是什么?用统计学原理来表述,公信力就是媒体传播的新闻与信息的信任指数,信任指数为负值,就谈不上公信力了。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媒体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其传播的新闻与资讯的相信程度。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9.
一编辑权独立是构建媒介公信力的基石媒介公信力是指传播者的可信度,"是公众对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它来自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与信心。客观可靠的媒体内容是生发公众信任的不竭源泉,也是确保媒体获取公众信任的关键。新闻采编部门作为媒体内容品质的直接把关人,其采编权的独立与否直接决定着媒体内容的品质。因此,维护编辑部门的权威,尊重编辑权,"是媒介作为‘专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则有关卫星遥感技术的新闻,标题字幕中误将“遥感”写成“摇杆”。类似这样的纰漏,在报纸版面上也时常可见,不免让人担忧:媒体编辑如常常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搞错,就势必会损害媒体的形象,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编辑虽身处斗室,却应遥知天下事,遥感受众人心。笔者以为媒体编辑需具备以下一些能力。编辑思路要清晰首先,编辑思路要清晰。在编稿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杜绝新闻娱乐化、庸俗化倾向,防止出现噪音,避免产生消极影响。新闻媒体是舆论宣传工具,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编辑首先须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防止在党性原则、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上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如今,新闻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多达上万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媒体对新记者的培养越来越不重视,让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新记者去独当一面.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给予新记者更多的锻炼机会,而实际上却在伤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2.
现场记者是新闻的见证人,一旦遇到了国内外重大事件,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赶赴事件现场,对事件进行“零距离”、“零损耗”的报道。发挥现场记者对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感召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月21日举行的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专题论坛上,上海新闻界青年记者编辑代表陶健、阎小娴、丁芳、王勇、陆黛等,  相似文献   

14.
虚假报道之所以出笼,一是作者造假,二是编辑不察。对于作者造假,个别细节失实或差错,应该说,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但如果整个新闻事件子虚乌有,那这样的记者就应该退出新闻队伍。不管怎样,虚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老话重提。虚假报道最终要经过编辑之手才能上版,在"围堵"虚假新闻方面,编辑应该是"有为"的,也是"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加速,赋予了新闻编辑更多的机遇,也为当前的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记者应从新闻敏感度入手,注意输出内容的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传播工作,为大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内容,提升新闻编辑质量。本文将对新闻编辑加工中如何注意“度”的把握进行论述,为更好地发展新闻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一份党报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编辑则是擦亮名片的人.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党报如何成为“永远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如何办得让领导满意、让读者觉得好看和有用?这是编辑无法回避的课题. 无论是曾经的一纸风行也好,还是当下的唱衰纸媒之声四起也罢,编辑始终肩负着发展党报、壮大党报的神圣职责.只是,身处媒体大变局中,编辑更需多“几把刷子”.笔者认为,编辑只有拥有“四手”,才能与记者一道,站在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成为打赢党报保卫战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从有媒体把南方某省的香蕉中常见的“巴拿马病害”说成发现了“致癌病毒”、有记者以茶水当尿送检并将“有炎症”的检验报告在媒体上公诸于世,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的出现.引发了一连串社会公众对大众媒体公信力的拷问。事后,虽然相关责任人受到一定的处罚,但是大众传媒在客观上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判断和言行举止,对此,媒体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当记者从计划经济下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如何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信力正在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本栏目刊载的文章从假新闻的危害、假新闻的成因及媒体职责等方面进行讨论,期望以此为鉴,时刻高悬新闻打假的利剑。  相似文献   

18.
“窃听门”事件引发人们对新闻道德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由于诸多因素的诱发,使得媒体新闻道德失范事件频发.新闻道德对媒体公信力意义重大,要维护媒体公信力,需采取强化新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加强新闻机构的道德建设与强调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代传播技术的习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许多虚假信息掺杂其中.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注重对新闻素材的甄别,导致假新闻发生,必然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记者,怎样在源头(即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采集)上甄别新闻素材,如何正确地使用新闻素材,愈来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篇失实的报道,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更是对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的巨大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一些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更热衷于追求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而忽视了对新闻存在的根本特性即真实性的追求,虚假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而树立媒体公信力,是当下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