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
一天,10年前的一位同事从省城某机关打来长途电话,问我为啥子还没有提升?我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不知道。”因为,这样的问题,只有我的领导,我领导的领导,还有人事部门那些有资格代表“组织”的人,才有权回答这个  相似文献   

3.
独自在家     
曾问过一位同学,她的理想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答道:“当老板呗!能赚好多钱!”我愕然无语。又曾问过一位朋友A同样的问题。回答同样令人心痛。但我终于不能看着朋友的爱国之心就这样泯然,忍不住问:“难道你不想为祖国付出吗?”A愣住了,目光中是苦涩和无奈。A说:“毕竟,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不想让我自己的理想化为灰烬。”我无言以对,我感到我的心隐隐作痛,在滴血。 的确,现实中的不少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潮流和金钱,已对祖国的前途置若罔闻。在他们思想中,已没有了生存的真正价值。他们所向往的,却是一些生命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4.
记得去年年底央视二套有一“难忘2005”的节目,其中选择了一群人问“2005年你最难忘最感动的事是什么?”一名学生答“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上到了我理想的中学。”一名城市退休人员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们这里的广场允许大家放风筝了。”一名农民工说:“2005年我最难忘最感动的是我在年内拿到了工钱。”……闻此言语,我也有些难忘、感动了,不为其他,只为这些回答真实、实在,而这些平凡实在的话语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生活理想、社会和谐、法制进步。再者是媒体展现出的“贴近”意识。何谓“贴近”,就在于其展现出来的语言与说话…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有不少年轻的同行常问我:要干好新闻这一行,主要靠什么?他们以为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干得也还不算赖,肯定有不少经验、体会甚至“秘诀”什么的,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点“真传”。然而,我的回答却常常令他们大失所望,背后埋怨我尽用“虚家伙”敷衍人。因为,我回答他们的大都是这样一句话:乐于吃苦才能有所作为。这话“虚”吗?我可是一点也不觉得虚,确确实实是掏心窝子的话。我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里,不妨说说自己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6.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7.
还是半杯水     
哲人望着桌上的半杯水,陷入沉思。他想:如果我问来人看到了什么,回答“还有半杯水”的人生活很乐观,回答“只剩半杯  相似文献   

8.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9.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跟院长说:“这几年跟您学到了不少东西。”院长听后,回答说:“其实学习是相互的,我也从你那里吸收了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16,(3):11-12
1918年11月7日,梁巨川出门前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梁巨川说:“能好就好啊.”说罢,就离开了家,为了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2015年也正在远去,它的背影如此让人留恋.新常态下的中国和世界一道,在曲折中坚定前行.  相似文献   

12.
创新评论 放大优势——学习“任仲平”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前,辽宁日报编辑部请来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听她讲述“任仲平的故事”,我从心底涌起对评论文章前所未有的敬重。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背后是一群人的新闻理想,承载着党报的社会责任,默默为这个名字张扬着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如果有人问三十多年来最刻骨铭心的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他:我的高考,我的大学!的确,三十多年前的那场高考,让原以为毫无希望的大学居然突然向我打开了大门. 幸运从天而降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看,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原本都是不幸的人.为什么?从1966年到1976年,大学先是停招,后来取消考试,上大学要推荐,而大多数想读书的人是得不到这个机会的,出身有“问题”就更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4.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之间有差异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早期研究者发现,因为自我差异长期存在,难以消除,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他们过于注重自我差异的消极效应,而忽略了自我差异的积极效应.网络的崛起,引发一些研究者开始研究网络情境中的自我情况,他们认为,人在网络中更易进行理想化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当今网民热用的新媒体——微博,分析其使用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理想自我”,研究发现,微博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建构理想我:通过印象管理策略来美化自我,将“理想我”投射于他人,虚拟想要成为的另一身份.  相似文献   

15.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一南京旧友来并,我说你离上海近,去“世博”了吗?他说那不是“世博”,简直就是“肉博”。饭桌上另一位太原友人说,凡是从“世博”回来的,没有不后悔的!你后悔吗?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没有正面回答。  相似文献   

17.
老天爷安排     
不少人问过我:怎么会干起漫画这种工作来?知道我原是化工科研工作人员的,更加好奇地问我:为什么改行?我一向回答:“这是老天爷安排的。”我从七八岁起就爱画。我从来没听说过,我家长辈、老祖宗以至亲戚里面有什么人会画。那时我生活在广东农村,没见过什么画册,只...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为记者的基本功,一次高水平的采访提问,不但能够切中主题,让节目生动出彩,而且能引人人胜,满足观众的求知欲,精彩的提问之中,还能凸显记者的个性和魅力。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精彩的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问要“实”才能打开“话匣子”所谓“实”,就是要“具体”,要围绕中心内容,从小处着眼,从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开始,这些问题应该是被采访者愿意回答、容易回答、并且  相似文献   

19.
有位青年同志来信问我:“你为什么老是有可写的题材?”过去也常有一些青年同行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总是这样回答:一定要从“单打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会东抓抓西摸摸。一看“东抓抓,西摸摸”这六个字,有些人就会摇头。他们不知道干记者这一行,就得学会这套本领,否则就只好常入“宝山”而依旧两手空空。比如,领导上交一个任务下来,记者带了这个任务采访,如果只顾“这一头”而不及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人儿时对未来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并按照各自的认知,编织属于自己的憧憬.记得高中毕业前,老师让我们以“我的理想”为题作文,我这样写道:“我想做一名辛勤的园丁,去收获桃李芬芳的喜悦;我想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去感悟救死扶伤的神圣;我想当一名智慧的工程师,去装点五彩缤纷的世界……再过三十年,当我们再次相聚在母校,我一定为您带来一张张荣誉证书,献上一个个科研成果,还要呈送一份令您满意的人生答卷!”然而,随着1978年的高考落榜,儿时的理想变得那样的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