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批评一些记者不“记”的现象。杜江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事实的。有的记者搞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简报或材料,特别是有时开会发言者还没有讲话,记者拿了讲稿就走,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者对讲稿有修改甚至根本没按讲稿讲,这样往往就造成新闻事实的不准确。杜江还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一位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不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的,如果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有的记者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书面材料。特别是开会,发言者还未讲话,记者拿着讲稿已走了,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  相似文献   

3.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搞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加工署上记者名字以后登载。这种“加工业”记者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据笔者了解,这种记者从事“加工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基层通讯员存有偏见。少数记者自以为是科班出身,受过专门教育,高  相似文献   

4.
4月10日,九朝古都洛阳,到处溢满牡丹花香。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军官训练中心里,讨论声、欢笑声不断溢出窗外,和漫天的花香操和在一起,折射出春的生机。一位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35年的老记者,从北京来的资深老师,正在这里向该师机关各部负责新闻报道的科长、政治部的全体干部、各团政治处主任、宣传股长、新闻干事、报道骨干传道、授业、解惑,搞新闻写作培训。这对全师每一位“新闻战士”来说,仿佛久旱逢春雨。这位高级记者叫李忠杰,在《解放军报》政工部工作。他来采访,是一个报道部队经验成就、反映工作的大好时机。政治部负责…  相似文献   

5.
6.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5,(5)
时代不需要“记者爷”文/@@星海在新闻圈中,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却会经常发生。笔者曾看到过这么一幅漫画──某报记者要去一个乡镇采访,事先电话通知要求小车接送。然而,事与愿违,开来接记者的是一辆救护车。记者很不高兴,连连后退。来人诉苦说:乡上没有小车,这...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新闻业中,行业内的自律规则始终无法完全建立起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代表作:《用生命播洒阳光———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好支书郭秀明》(2001年4月24、25日人民日报)反响:中组部在审阅这篇通讯时批示:“这是人民日报两位记者写的通讯稿,许多故事和细节是新挖掘的,十分感人”。《新华月报》等报刊全文转载,此文荣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全国报告文学征文最高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过去十余年来经历了很多波折,还在完善过程中.本文是一位媒体人从记者角度对新闻发言人做的分析,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但既可以供各机构发言人借鉴,也可以为媒体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说实在的,自五十年代初起,我 打心眼里就崇拜记者。无论是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只要记者一到,深入采访,精心构思,挑灯夜战,或新闻或通讯或专访,很快就会赫然出现在报纸上。阅读着散发油墨清香的报纸,一种对新闻记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有人把记者比喻为辛勤撷采花粉的蜜蜂,十分贴切形象,他们到处奔波,日夜辛劳,把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把自己辛勤酿成的蜜糖奉献给广大读者。 然而,时至今日,有些“无冕之王”却变样了,下基层采访,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搞农村报道,怕苦怕累,生怕泥浆溅脏了自己的名牌皮鞋…  相似文献   

12.
我总以为记者这个行当是一个尴尬的职业.有人看重你你就神气,没人理睬你你就窝囊。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某些人对记者太看重了.也同样令记者感到窝囊,而且是刻骨铭心的窝囊。比如,在有的时候、有的场合,记者被当作了某些领导、某些政绩造势的“门面”。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0月15日,《京华时报》报道了该报记者用260元购买一张面值2336元的高级仿真医院门诊发票的过程;11月4日,《羊城晚报》又报道了两记者假冒替考者,骗取替考公司办得各种替考假证参加替考的情况。近年来。这类“记者做卧底”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而且颇受受众欢迎。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天津媒体圈中有人感慨:咱天津又“火”了,哪儿又有消防车,准是又发生火灾了.在我看来,这话绝不该出自记者之口.记者,在发声之前必须仔细思考.且昕我唠叨几句. 首先,若你是一个“新兵”,该懂得一个常识,不是在马路上看到闪着警灯、响着警报的消防车就意味着哪里起火了,因为消防队还承担着交通事故、燃气泄漏等大量抢险救援任务.要是去过消防队,你该知道并不是所有消防车都是用来救火的,云梯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高空救援任务;抢险救援消防车出动可能意味着有交通事故、水上救援任务……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很多地方消防队火警之外的处警比例已经远超火警.  相似文献   

15.
忝在新闻之列,耳濡目染,对新闻之事有更多一些了解和感受。愈来愈发现,见诸报端的新闻作品,记者以主体凸现于文字之中的,不乏其人。尤其在一些人物专访中,先铺排其与主人公的相识相往,后结尾于与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境,记者之所作所为跃然纸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嫌。这或许是受文学作品中“第一人称”写法之影响。文学作品作为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创作形式,它并不是对生活的摹写,其第一人称中的“我”也并非一定是作者本人。尽管有些作家  相似文献   

16.
力甬 《青年记者》2013,(16):30-32
"新闻工作在形式上是热闹而喧哗的,因为你拥有的表达平台是开放的、公共的。但如何使这种热闹、喧哗真正体现为媒体履行责任,真正于国家、社会有益,则需要新闻从业者在台下脚踏实地地耕耘、甘于寂寞地付出。"——王娇萍  相似文献   

17.
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日本姑娘清家香。那是今年4月17日傍晚。我们参加全国城市报纸自办发行经验交流会的180多名代表,从柳州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参加“三月三”活动。我在住所吃过饭后,走出临街大门,迎面看到同来的中国记协刘海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张黎正和一位陌生人交谈。我走了过去。“这是日本朋友”,“是跟我们一起坐车来的”。两位老大姐抢着介绍。我握过手后,定睛一看,面前的日本朋友留着齐耳短发,穿件鹅黄色夹克衫,灰色长裤,白色球鞋,清秀的脸庞带着几分微笑,看去同普通青年没有什么两样,我一时分不清是男是女,是中国人还是外国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国内电视新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场报道与出镜记者的突破却始终存在较大局限,而这也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可以说是中国电视新闻到目前为止的一大高峰,其关键就是现场报道的成功运用和出镜记者的出色表现.那么,优秀的出镜记者和优秀的出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本文通过笔者的实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