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很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记者一读。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上星:中国迎来卫星电视时代本刊记者刘宏今年3月19日,新任总理朱基在社会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提议让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主持人吴小莉小姐提个问题,并说他很喜欢看她主持的节目。朱总理的这番话使吴小莉成为此次记者招待会上的明星记者,会后多家新闻媒体争相采访吴小...  相似文献   

4.
1958年8月6日,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宣布成立了。就在这天的上午10点钟左右,毛主席乘专车来到这里。作为一个地方报社的摄影记者获准跟随采访拍照,令人终生难忘。当时跟随采访的记者很多,但摄影记者只有新华社记者侯波和我。 侯波很平易近人,她嘱咐我说:“不要乱走乱照,主席很不喜欢记者照他的吸烟和吃东西的照片。”并让我跟着她走,不然,保卫人员会有意见的。 进入8月,正是霏霏雨季,被雨水滋润的大地上一片生机。大面积的棉田、玉米、谷子和高粱长势喜人,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5.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她经常来采访,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每次采访都很认真,  相似文献   

6.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7.
坐轮椅的人当记者很不容易,采访战地新闻更加不可思议.而美国广播公司的约翰·霍肯伯里确实是一个坐轮椅上前线的记者.  相似文献   

8.
也说记者的两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本报内刊《纸上谈兵》已有年余,说实话我很喜欢这张小小的业务交流刊物,当编辑记者在此吐露他(她)在工作中的胸臆时,我为他(她)们的喜悦而喜悦,为他(她)们的苦恼而苦恼。新记者李宁源提出了“记者是否还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的问题,这个问号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为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跳水队赴羊城集训期间,我遇见了曾三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的陈肖霞同志。在交谈中,当我们谈到有记者议论某些著名运动员架子大、对记者爱理不理、使采访很难进行时,谁知陈肖霞也是满腹苦衷。她说,我们取得成绩离不开报刊和记者们的支持,我很感谢记者对我的关心、帮助。但是,有些记者光想着自己工作方便和使文章如何精彩,在采访中或者在写报道时,给我出了一些难  相似文献   

10.
体育记者的工作充满着挑战,而对体育明星的独家采访愈显记者功力.常听到一些记者同行说,体育明星爱耍大牌,对地市级媒体记者的采访不很"感冒",尤其是要完成独家专访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1.
毛旭明 《青年记者》2015,(10):35-37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进行采访,我们的作品才能拨动观众心弦。好作品大都来自于记者的坚守。”——周洋文她说她很胆小,可是在职业状态下她敢冒着超强台风出海拍摄;她说她很怕冷,可是她能在冬日的寒风里苦等3个小时,只为了能够拍到一个镜头;她说她很怕疼,可是她却能在扭伤脚后,一边喷着云南白药一边拄着棍爬楼梯去采访。“挺狠”和“折腾”是同事对她的共同评价。生活中她很“大条”,甚至都理不清自己的书桌;工作中她又  相似文献   

12.
商西 《新闻天地》2011,(2):60-61
2010年岁末,诸多热词叠加,一个化名苏紫紫的人大女学生一夜蹿红。媒体蜂拥而至后,这个在百度百科中记载曾参与过2007年模特大赛的美少女,转身为自己贴上了一个“叛逆的艺术少女”的新标签。19岁的日记中,她在扉页写下“我要呈现一种生活,它叫苏紫紫”。日记之外,采访她的记者成了她的创作元素,“为了体现裸体艺术也能被大家正视”,她全身赤裸接受男记者采访的照片再度在网上疯传。与她的想象不同,记者采访中,没有人对裸模心怀偏见,大家宽容地期待这个少女尽快长大。  相似文献   

13.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4.
被新闻界称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曾成功采访过30位政坛风云人物,她在采访前的大量准备和调查工作是她成功采访的神奇钥匙。  相似文献   

15.
刘楚 《传媒》2002,(5):45-47
记者徐滔 徐滔,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栏目制片人、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记者。 在作为政法记者十年时间中,徐滔曾经套上白大褂混进现场采访;她曾经化装成旅客采访火车站前的票贩子;她曾经假扮成疑难病患者给传单诊所曝光;她曾经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一次次随警作  相似文献   

16.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17.
1990年底,79岁的英国女记者克莱尔·霍林沃思报名参加海湾战争的采访。虽然她最终未获批准,但她的勇气令年轻同行们赞叹不已。事后霍林沃思不无伤感地说:“我是非常愿意去报道海湾战争的。”其原因很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各个战场上,几乎都有她的足迹。(一) 1910年10月10日,霍林沃思生于英格兰莱斯特郡的奈顿。她自幼  相似文献   

18.
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来已久。19世纪上半叶,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他的总统任期是1825年到1829年。一年秋天,亚当斯正在流经白宫的波多玛河里游泳,河岸出现了一位女记者安妮·罗耶尔,要求采访总统。当时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记者的要求。罗耶尔是个大胆又倔强的记者,她不但没有走开,而且干脆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庄严地向总统发誓,如果总统不接受她的采访,她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武汉会议期间,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几位参会专家学者,他(她)们不仅学术观点独特,亲身经历也很丰富,征得同意后,特将访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