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形象片是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一至两部国家形象片的制作和传播.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这些宣传片在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上均呈现较大变化,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间合作交流频繁程度的提高,国家形象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形象的塑造已超越政府对政府、组织对组织的传播层面,部分国家已采用国家旅游形象电视宣传广告作为新的国家形象传播手段.韩国自1999年起制作国家旅游形象电视宣传广告,在制作方面积累了相关可借鉴经验.通过对韩国1999年至2008年所发布的国家旅游形象电视宣传广告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韩国国家旅游形象电视宣传广告的传播策略,进而为我国国家旅游形象电视宣传广告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王阿妮 《青年记者》2017,(20):24-25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步伐加快,以影像形式打造的国家形象片逐渐成为我国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张艺谋执导的申奥片、申博片到国务院新闻办牵头制作并亮相于纽约时报广场的《中国形象·人物篇》《中国形象·角度篇》,从北京申冬奥宣传短片到杭州G20峰会的系列形象宣传片,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球瞩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这个话题近几年十分火热,国家形象也就是构造出的国家品牌,被等同于国家品牌形象.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上升,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强大,我国十分注重国家品牌形象上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分析在政府把控下的主流电影中商业资本的注入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在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型电子屏幕上播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针对这一由国家主导的宣传行为,研究者和一般受众均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国外受众尤其是美国的受众并不会对诸如国家形象宣传片这类由政府包装的宣传产生出任何的兴趣;有人认为这种公关行为至少可以增强美国对中国的认知;这西种看法均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待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播放的.有人从传播内容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人物篇》所出现的人物并不能全面地代表中国,甚至有些人并不具有资格出现在国家形象宣传片上.不管是从传播内容的角度分析,还是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估,都没有触及国家形象宣传片与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之间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7.
杜研 《新闻世界》2011,(10):177-178
城市宣传片是塑造一个地域或城市形象、展示内涵、推动当地旅游发展最行之有效的宣传方式之一。河南结合自身特点推出的"记忆中原,老家河南"沉稳大气、注重内涵、彰显亲情,是河南以形象片为宣传手段向全国观众介绍自己的一次成功尝试。虽是影视艺术的分支,城市宣传片因其自身篇幅短小、目的性强等特性,往往与其它影视类型在制作和传播上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从视听语言、制作特点、传播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河南形象片的特点与得失,探索城市宣传片制作与传播的特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沈捷 《编辑之友》2012,(9):82-85
以影像手段塑造国家形象的宣传片,近年成为中国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大亮点。梳理十多年国家形象片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我国作为传播主体,其国家形象塑造意识由先前的被动、应景转变为现今的主动出击、全盘规划;同时国家形象片的创作主体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上不断调整、创新。然而面对外国受众,国家形象片的说服效果无疑受到更多中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就国家形象片的文化超越策略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尤浩 《中国出版》2012,(18):53-55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美英等国媒体正式播出,从此开启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公关时代。在欧美主流媒体上也首次出现了由中国人自己掌握话语权的铿锵之声。如何通过积极改变传统话语体系来消除东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改变近百年来西方对传统中国的"积贫积弱"的偏见,将是今后系列形象宣传片制作、传播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11.
张蕾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2-214
中国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的同时,国家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2012年5月14日至22日,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外宣功能的纪录片完成了首轮谢幕.本文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及对比分析方法,从传播范围和被接受程度分析该片的传播效果,并和国家形象片对比,总结出我国在对象国媒体议程设置影响下,应积极制定国家形象影像化和文化传播战略,通过多媒体和新媒体将我国国家形象植入大众生活和文化的传播中,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塑造一个真实健康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被提上日程并进行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本文在国家形象宣传片诞生背景的基础上针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宣传理念和宣传技巧的建议,旨在为今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工作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联系我国面临的国内外传播与社会语境,提出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必要性及其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家形象由宣传到营销诉求的学理与实践理由,并结合国家形象的内涵,分析了国家形象营销的结构要素及优势,论述了国家形象建构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国家形象的目的是承担在国际上从正面或侧面的宣传中国的正确形象,与此同时展现了中国当下的实力以及发展水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众传媒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进而也是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而电影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国产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国家形象"的媒介方式,同时也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邢静  阎延 《传媒》2016,(2):73-75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动漫形象作品不断在我国流行,改变了我国政治新闻以往保守和程式化的宣传模式,正在向平等和互动式的传播模式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领导人漫画形象的发展史,证明了动漫新闻丰富了新闻传播的表现形式,优化了对外传播的途径,也更好地塑造了国家形象.最后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与动漫的深度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准确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这关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主要落脚在字面意义上的准确和文化内涵上的准确.适当的翻译机制与策略对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和对外宣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姜檀 《出版广角》2016,(8):43-45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家形象的影像化传播在注重民族内容的同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从以往的宏大叙事与灌输式硬传播方式转向微观叙事和沟通式的软传播。在传播理念与技巧上都有了新的进步,将更多的人文关怀贯穿于平实质朴而又客观细腻的影像镜头中。本文通过分析张家口崇礼申奥宣传片中的国家形象传播三项策略,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家形象影像化传播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2,(9):2-3
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继"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另一部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最近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在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