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电视新闻改革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变革进行了探析,旨在通过改变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理念来提升电视新闻的竞争力,使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公众日新月异的需求,新媒体成为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这给传统陈旧的传媒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传媒环境发生了爆炸性的更新换代,信息来源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报纸产业将要面临印刷成本增加、广告下滑和读者流失的巨大压力和考验,来自互联网的冲击不容忽视。据调查显示,现在的网民几乎都是通过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微博以及手机新闻客户端等途径了解即时信息,已经很少通过报纸来了解时政信息。显然,新媒体正在改变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影视传播领域凸显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不仅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视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发展.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影视传播也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对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对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让影视作品最...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技术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发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传播途径,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传播设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媒体传播形态更是发展态势迅猛.近些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媒体传播形态,而且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新媒体在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具有崭新的特征,呈现出融合和超越传统媒体之势,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众多新媒介应运而生,对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传播不可能脱离世界电视新闻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电视新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就应深入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电视业的现状,找出不足,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的传播思想,形成自己先进的传播理念,探索出一条能够实现自身生存成长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传播理念进行变革,只有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潮流,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基于此,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改革进行探讨,希望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周婧婧 《新闻窗》2013,(1):92-93
一、新媒体自身特性 首先,新媒体融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范围广,速度快,完全个性化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传授双方地位权利平等,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权。其次,避免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不断的增强,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成为维持社会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的媒体策划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并且拥有了新的传播特点和更好的传播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为主流媒体意见传播提出了新命题,在把握意见传播新特点、新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才能不断壮大主流声音,发挥好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军力  郑静 《新闻传播》2023,(7):118-120
新媒体环境中,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得到一定强化,其中环境传播具有传递信息、监督信息、传承文化与社会协调等职责。通过分析我国过往典型环境事件反映出的问题表明,其在新媒体语境中环境传播结构已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媒介、传播途径及话语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国媒体在环境传播工作中需增强自身效能,担负起自身职责,做好舆论监督与环境信息沟通等工作,同时贯彻核心价值观,遵循健康传播理念开展环境传播工作,本文对新媒体语境下环境传播责任及媒体责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许莹 《新闻前哨》2020,(2):30-32
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双向信息流动,但科学传播中的价值认识分歧依然突出。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圈层化现象,可见群体隔阂、观点与个人经验超越事实影响认知等原因形成了科学传播价值认同的阻碍。在媒介化社会,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作为交往中介而存在,本文基于对不同媒介主体所构成的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媒介主体交往的应对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李佳 《声屏世界》2013,(5):58-59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无疑催生着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交化、大数据、碎片化、移动化等关键词成为了这个全新时代的特征,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传播和营销新的机遇与挑战。品牌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不再能靠简单的、粗暴的传播方式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修正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环境下,棋类赛事在媒体传播中经历了根本性的嬗变,由先前短缺的赛事资源转变为需要进行营销传播的"过剩信息",这一背景对于棋赛组织者、举办者等推进赛事的媒体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2016年10月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分析其在诉求确立、亮点营造等媒体传播策略设计方面存在的瑕疵,提出了吸引网民参与、让公众"设计"赛事,丰富现场活动、让观众"欣赏"比赛等对策,希冀为国内类似棋赛提升媒体传播技巧、强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如何合理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打造品牌特色,湖南卫视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通讯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在我国迅速发展,与以往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和个人化等特征,因此信息传播更加及时更加便捷,信息内容也更加庞大更加多元复杂。高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前沿阵地,受新媒体环境影响巨大,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具有极深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虹  孙宇科 《出版广角》2016,(20):75-77
公益广告对于传承社会优良传统,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为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结合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优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方面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第一,大量媒体人走出媒体,带出大量自由的大脑。原来被一个媒体品牌覆盖,又被广告客户、主管部门稀释得几乎看不到的观点,如今会在各类媒体上看到。譬如媒体人杨锦麟抱怨杭州机场出租车不打表的问题,经过微博的传播,对杭州的城市形象影响很大。第二,真正有能力输出观点者其实并不多。看到过南方某省宣传部门内部做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微博上真正能够影响大众观点的人不超过80个,人气不等于影响力。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只有二十几人具有大众影响力。第三,微信公众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但微信公众平台上传播的内容主要来自微博及其他媒体。因为微信的产品特性如此,决定了其传播力偏弱,能够影响5万人以上的微信公众大号数量还很少。但微信公众平台的精准性很高,更适合定向传播。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公益传播方式也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改变。随着新媒体的涌现,公益传播交流互动更加频繁,方式更加多元。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部分技术不成熟,相关制度的空缺,对于公益传播,新媒体仍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着信息化的巨大进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当今的媒体传播,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改变着整个媒体环境状态,各种媒体形态在碰撞与交集中以各自的传播方式发挥着信息传播的作用。这种不断发展、延伸的强劲态势,为广大受众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那么,与新媒体概念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电视,在各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该如何转变发展模式应对受到的冲击?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利用新的传播平台加快发展步伐?本文仅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