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一九五三年,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希望写广播稿新闻稿的,写完之后好好儿念一遍”,“写稿的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先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①后来,叶圣陶先生又在给王力先生的信中说:“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  相似文献   

2.
嘴巴     
友直 《档案管理》2005,(2):93-94
前些时,我给我的家人说,我现在是“三懒一勤”:腿懒,不想多走路。带来的问题是深入基层少,了解情况少,决策就可能失误;手懒,不想动笔。我也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记不写.看过就忘,忘了就不能指导自己的工作,有时忘了事还会贻误大局;脑子懒,不想记东西。记东西是要下工夫的,一遍,二遍,三遍,甚至是“长亭外,古道边,口念脑记无数遍”。脑子是越用越灵.越记越想记,厚积薄发。这是我的“三懒”。说到“勤”,仅指嘴巴也即是说,  相似文献   

3.
一枚贺年卡摆在我的面前,我翻过来倒过去,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枚贺年卡如今看来,实在是太粗糙了,纸张也非常薄.正面的上端是两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在进行无线电联络的图案,下端是“新年进步”四个红印字.可是背面的几行钢笔字,使这张并不美观的小小贺卡变得十分贵重,我整整保存了31个春秋.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5.
出征罗布泊     
(一)1980年6月24日,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叫做李庄寨的小村子里,几个刚刚放学的中学生围着一个“话匣子”,静静地听着新华社向全球播发的一条让人吃惊的消息: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之后,其中一个少年抱着“话匣子”,走进一户又一户人家,向“三叔二大娘”一遍又一遍讲述充满着他自己想象的中国西部那块神秘之地和彭加木失踪的故事。他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小村庄的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样,每天都在关注着彭加木的命运。那个抱“话匣子”的少年就是我。我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彭加本失踪16年之后,我怀揣一张载有“寻找…  相似文献   

6.
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大虫“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所有人都爱做的梦。特别是那些资金不太充裕的小老板们。所以“本虫”有责任为他们选一款即便宜又好用的彩色扫描机。绝对不吃草是不可能的,但少吃掉我们一点钞票还是应该的。先对清晰度进行一遍扫描。没...  相似文献   

7.
细节细节,在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里起着重要作用。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的效果一样。也可以说,没有分镜头,就没有完整的影片,没有细节,报告文学就不能成篇。细节是什么呢? 据说五十年代,苏联一位写报告文学的作家来中国访问,在北京举行报告会。偏巧,那一天文学翻译不在,临时找了个工业翻译顶替。当这位作家讲到“细节”时,翻译翻了个“关于零件问题”,弄得人们莫明其妙,怎么在文学创作中跑来了个零件呢?这是风马牛不相及呀?牛头对不住马嘴呀?纷纷递条子,翻译慌了,问那位作家,那位作家又重复了一遍,翻译又改成了“碎步”。改得人更糊涂了,怎么又跑来个“碎步”?原来,在俄文中,机器上的零件,测量中的“碎  相似文献   

8.
盛夏的一个上午,骑车从一个单位采访归来,见电台旁边修车的张师傅处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使劲挤到人圈子中,见一人扛着摄像机,镜头所对,一位中年男子正一遍遍教憨厚朴实的修车师傅做一个动作,然后说一句“台词”:“这是常有的事。”当时很奇怪:哪个大导演找了这么个“群众演员”?不久看河南电视台的“兴利除弊”节目,竟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画面:一位年轻女士去修车,显然又急着有事要办,修车师傅就推出自己一辆自行车先让那女士骑走。女士说:谢谢!老师傅摆摆手,说:这是常有的事……  相似文献   

9.
这个月广州,下个月上海,第三个月深圳……把这条路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图,一个新闻记者的活动路线图。甭说,还真有那一类记者,专靠一张“采访图”决定自己动向的。他们的路线圈不外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节令定路线,春天去昆明,夏天飞哈尔滨,冬天瞄上海南。他们就像一只“候鸟”,其线路一依节令炮制。二是根据自己“走过”没“走过”划线。上次去了天山,这次就要去拉萨,中国大陆30个省份,依次跑个遍,游山玩水,公费旅游。三是根据自身需要决定路标。比如,南方某地3月有个新闻发布会,北方某地4月又  相似文献   

10.
一、又“忙”又“累”,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身为编辑,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既要为已出版的书寻找市场,又要为明天的出书寻找选题。这套书刚下厂,另一套书的大样又改回来一遍,都细细地看呢,没有时间;不看那么细呢,又怕人说“无错不成书”。等到书上市了,销路好还好说,销路不好时就会怀疑自己在忙乎些什么……和众多的现代人一样,编辑们疲于奔命,费力劳心,面对无处不在的压力,他们埋怨、失望,有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无以应对。 同样的情况也曾在美国及欧洲不同时代的编辑群中出现。美国版《编辑人的世界》一书…  相似文献   

11.
永志不忘     
1994年7月13日那一夜,我会永志不忘。作为一个名电视新闻记者,我经受了短暂生涯中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在这之后的十几天,我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问母亲:“这是真的吗?”母亲点头无言,我只有双泪长流。张鸣岐市长、杨晔战友的身影一遍又一遍闪现眼前,脑海不停地回忆着那一夜。  相似文献   

12.
最近媒体人王以超又火了.去年一篇《“史上跳槽最频繁”媒体人王以超又跳槽了》曾刷遍很多媒体人的朋友圈.王以超以跳槽频繁闻名于媒体江湖,17年间跳了10家媒体——去年5月底跳槽时,甚至有人打赌,待不到一年肯定又会跳槽.果然,最近又跳了.  相似文献   

13.
刊中报     
仅能吃苦是不够的吕坤胜陈胜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曾有这样一种体会:搞新闻工作不能吃苦是不行的。比如,有时为了一条新闻线索就要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有时采访得不全面,还要跑回去重新再来;写稿时,晚上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稿子写得不满意,改个个遍八遍也是“家常便饭”;还要顶得住冬天里的严寒,夏天里的蚊叮……可见,不能吃苦干不了这一行。但是,对于初学报道的通讯员来说,仅“能吃苦”是不够的。有的通讯员虽然吃了“苦”、受了‘’累”.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稿子写了一篇又一篇,投稿后却都如“泥牛入海”,杏…  相似文献   

14.
在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一家电视台播放了表彰“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颁奖大会的新闻,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主席台上的领导坐满了几排排,某某书记、某某局长、某某主席、某某主任,报了官衔报姓名,镜头放了一遍又一遍,人人出头像,重要的出特写,而到了播放大会表彰的“三八”红旗手、巾帼十杰时,一扫而过。即使是在领导为先进人物颁奖时,也要照顾领导情绪,给个正侧面,而给领奖者一个  相似文献   

15.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整理“投稿档案”,无意中翻到几页过去的“槁约”,翻看一遍,很令我感动,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文。那些“稿约”,用词贴切,态度真诚,没有一点做作与虚伪,没有一点“老板”样子,没有一点板着脸说话的味道。“稿约”又称为“投稿指南”。说是“指南”真是名符其实,要啥有啥。它不  相似文献   

17.
5年前,中共河北省委曾对河北日报提出“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我想,办好党报,真正做到一个“不搞”,一个“克服”,就会既坚持了大方向,又生动活泼。一“不搞自由化,克服一般化”的要求,是1986年  相似文献   

18.
易子 《今传媒》2004,(6):52
“长大对于所有人都是一种挑战,尤其对于狮子。能否成功地从令人激动的不确定的可能性中转换到现实中面对的义务成为狮子座成功的机会点。”第一次从新浪网上看到这个忠告,狮子座的我颇有些不屑,因为我内心里认定自己已经长大。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却在短短四个月中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成长历练。春(6月):毕业的时候,好朋友对我说:“我就说过,你这大学过得最充实的人,老天总有一天会对你的努力给予报酬的,这不,你可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有单位来车,还是老总亲自来接你去上班的哟!”是的,大学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的我,在大学生找工作纷纷感叹“送上门都没人要——贱卖”的时候,我居然创造了一个“唯一”,我的虚荣心总算得到了一次小小满足。兴奋与感激,在初夏温煦而略显热烈的阳光下快乐地升腾,我悄悄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干,要对得起这辆车,这位老总,还有那些关爱自己的同事。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编辑一篇6000多字的稿子《被篡改的民族风情》,也许就像学艺多年的弟子一朝终得机会大展身手,既想好好表现一番,又怕万一失手;既兴奋,又诚惶诚恐。拿着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脑袋里竟没能装下一个整体印象,简直有点不知所云,整个白天我都没敢下笔。夜晚,安静的白炽灯下,...  相似文献   

19.
我眉飞扬     
我认识一位女子,相貌身材肤色连牙齿,哪里长得都美丽.但她对我说,对自己的长相很自卑.我不由得又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将她打量了个遍,就差没变成一架B超仪器,将她的内脏也扫描一番.  相似文献   

20.
校对者及其上下左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原 《编辑之友》2001,(5):43-44
校对在出版工艺流程中,处于编辑和排版的结合部.于是,校对者就有了左邻右舍.编辑者在校对者的左边,排版者在校对者的右边.编辑者把齐、清、定的原稿发到排版者那里(有的在承印厂,有的就在本单位),排版者照原稿录入、排版,打出毛样后连同原稿交给校对者.校对者与排版者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你校一遍,他改一遍;他改一遍,你再校一遍,三番五次,直到清样为止.如果只"校异同",校对者与编辑者就可以不发生直接关系了,服从原稿就是服从编辑者.服从和被服从是单向的,也不互动.因为"校是非",校对者与编辑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双向互助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