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月谈     
欣闻“报嫂”上岗赵阜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大批职工下岗分流,安置他们再就业,成了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辽沈晚报以自己报业的独特方式,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每逢清晨,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支由千余名下岗女职工组成的“报嫂”队伍,...  相似文献   

2.
目前,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参与了“下岗再就业”的报道,这本是件好事,为稳定社会、服务大众作出了贡献。但有些媒体,特别是县、市级媒体对“再就业”报道失之偏颇。笔头、镜头对准那些“再就业”后创造骄人业绩的佼佼者多,报道那些下岗后较长时间内仍在待业的困难者少。给人的印象是:“下岗”无所谓,“再就业”很轻松。 其实,“下岗再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下岗”人员在“再就业”过程中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是中年女工困难更多,甚至不可能“再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她们的生活相当困难,她们的境遇值得同情。《红安报》对红安县商业系统近三年下岗者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岗人员半年内再就业的仅占30%,一年内再就业的约占50%,三年内还未“再就业”的占26%。这说明,“再就业”并不轻松。 我们的报道要实事求是,有分析、有深度地报道  相似文献   

3.
“优胜劣汰”、“留勤汰懒”一提到下岗,有作者就搬出“优胜劣汰”、“留勤汰懒”等言论,把下岗职工说得一无是处,怕苦、怕累、怕脏、小事不干、大事干不了等,使人听后看后很不舒服。有职工拿着一叠先进证书来反映,懒能评先进吗?有的因精减而提前退休的职工说,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退休时还背上懒名。“优胜劣汰”、“留勤汰懒”,乍听起来,理直气壮,义正辞严,细品则不然。从竞争角度来说,这些言论没有错,但应用于目前企业的下岗不一定恰当。现在的企业下岗职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在原企业没有工作岗位,且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他们仍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造成下岗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加上国有企业在统包统配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将因企业兼并、转让、破产、出售、改组、租赁、减员增效而下岗或离开原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按市场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富余职工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这一现实进行反映和引导,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就企业报而言,与职工群众更为贴近,更需认真、积极地去对待这一问题。我认为目前在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报道中,有两种错误倾向要注意避免:一是“怵”。也就是不敢正视这一问题,被困难吓住。表现在报道上或轻描淡写,或闭口不言,或只写“安置”、“解困”等等。二是“浮”。也就是一厢情愿,把再就业想得过于简单。表现在报道上往往是不切实际地夸大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潮流的涌来,“下岗”与“再就业”已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大主题之一。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中央、省新闻媒介到地市、县级新闻单位,都拿出版面(时间段),开辟专栏,抽出一定的采编力量进行报道,形成了“宣传再就业、服务再就业”的强劲攻势。 仅以地市报为例,湖北《襄樊日报》在三版推出“再就业服务站”专栏。为下岗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求职信息,《宜昌日报》的“三百六十行”以新闻照片形  相似文献   

7.
与下岗职工共度“48”小时林慧,史湘洲众所周知,再就业工程是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所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人们在谈起这一话题时,都难免有几分沉重。而我们一到大连,却感到一种生机和活力。大连市政府这样告诉我们:职工用自身下岗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环...  相似文献   

8.
龚莉萍 《新闻记者》2005,(11):37-38
有标志意义的《中国改革》判例据 2005年3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报道:2003年第7期的《中国改革》杂志,刊登了该刊记者刘萍历时一年采写的文章《谁在分“肥”》。该文指出: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在实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员工被迫下岗问题,披露了侨房公司2002年亏损2900万元、30多名职工被迫下岗、总经理年收入30万元等内容,对侨房公司改制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下岗女工再就业的新闻采写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划破产、鼓励兼并"政策的实施,企业下岗人员和失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具体现实,下岗和再就业这个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妥善解决好下岗失业工人尤其是下岗女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报刊上见到一些地区和单位评选“下岗明星”的消息和通讯,真感到有些不是味。下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令人伤心、痛苦和无奈的事情,并非福音,并非好事。如果“下岗”成“明星”,难道是本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之后加快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职工必然要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一部分职工暂时下岗是难以避免的.它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点到为止     
下岗再就业宣传要有利于转变观念近一时期,汕头特区晚报《路在脚下》专栏刊登了一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事迹。专栏的这组报道,一是表现了下岗职工顺应改革的达观心态。4月8日二版刊登普通工人吴志强下岗5年,不断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月薪450元的售货员的工...  相似文献   

13.
边修 《新闻记者》2000,(5):60-60
一家报纸的“‘走进特困家庭’系列报道”专栏,2000年2月2日一版刊登了一篇报道,内容是合肥某旅行社服务员陈恩兰,1990年下岗后,与主动离职的丈夫一起,开了一家卖电风扇兼营打字复印的小店。不仅解决了三口人的吃穿及小孩上学问题,而且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就攒够了19000元,在丈夫的原单位购得了一室一厅的住房。文中引用陈恩兰的话:“我看下岗不一定是坏事,它使人有了动力,让我们获得了新生!”——于是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下岗使我们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4.
广播消息《工人代表呼吁免征“下岗补偿”所得税,税务总局准备修改有关政策》由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2000年3月 9日播出,获2000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获奖作品给人最大启示就是:一篇报道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报道对热点问题反映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围绕“下岗补偿所得税”、浙江电台从“一分钟  相似文献   

15.
深化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途径之一.在实行这一政策中,档案部门许多老同志纷纷从自己多年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如本钢炼钢厂,在1999年实行减员增效政策前共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5人,减员后,仍保留在原岗位上的中青年档案人员只有1人.  相似文献   

16.
职工下岗,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断腕”之举,也是当前万众瞩目、街谈巷议的焦点问题,作为离下岗职工较近的地市报纸,在为下岗职工解疑释惑,在帮助下岗职工树生活信心,在引导下岗职工摒弃旧观念,重新选择就业岗位方面,比起中央级和省级大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国家对下岗职工的有关政策,中央级、省级及地市报纸均要刊载,而当地政府对下岗职工的具体政策和帮扶措施,人们只能从地市报上读到;地市报刊登的下岗职  相似文献   

17.
汉语体系 ,有人说它就是一块魔方。坏事可以好说 ,反面文章可以正面做 ,实在不好说的 ,还有弯弯绕接着。远的不说了 ,就说近的“失业”这件事儿。在汉语的新闻媒介上 ,“失业”这个词儿就可以玩魔方组合 :可以变成“待业”、变成“下岗” ,还可以叫“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至于将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魔方组合 ,那就不是敝人所能料见的了。好了。我们不必扯失业和下岗之类的概念游戏了 ,还是讨论一下它们的实质吧。下岗 ,对于下岗人来说 ,恐怕并不是什么福音。个中原因 ,我想 ,只要是学过算术加减法而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人 ,都能悉…  相似文献   

18.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闻报道(简称“下岗新闻”)是全社会的热点,也是新闻媒介报道的重点和难点。说重点,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再就业工程能否搞好,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许多报刊经常报道“下岗成了大款、下岗成了明星、下岗成了作家、...  相似文献   

19.
“下岗”、“再就业”是近两年举国上下时空运动的热点之一。它既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又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的大众话题。下岗者应以什么心态面对下岗,适应下岗,迎战下岗?下岗者怎样实现再就业、如何选择再就业的岗位、如何适应新的岗位?全社会如何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这是每一个下岗人及其家属、亲属所关注的话题。宜昌三峡电视台的编辑、记者针对宜昌的实际,运用立体思维,周密策  相似文献   

20.
窦义 《新闻三昧》2005,(3):55-55
“协解”了,下岗了,有的人感到失落和茫然,也有的微词不断。可在河南油田五一社区有这样一位下岗“协解”人员朱天明,没有要求组织安排再就业,没有给单位添过一次麻烦,而是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用漫画讴歌生活,鞭笞邪恶,变不在岗为“在岗”,在精神明建设中潜移默化地为社会作贡献,把失业后的时间安排得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又有了一定收入。他给人们再就业展示了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