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FR.利维斯对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影响入手分析,试图厘清这一学界鲜有关注的麦克卢汉的思想源流.文章认为麦克卢汉从实用主义的文学批评、经验主义的评断标准及去精英化的文化视角三个方面,完成了对利维斯及"细察派"思想的承继与扬弃.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荣春 《传媒》2010,(7):49-51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预言,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进入"地球村"时代.当我们还在为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以及威廉·米切尔的"比特之城"而惊叹之时,另一扇信息交流的大门--"物联网"正悄然向我们打开,它开启"物与物,人与物"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麦克卢汉与当今时代的连接:一是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与当代青年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的关联;二是不同人文学者对于麦克卢汉及其思想的多种解读;三是有关麦克卢汉在当代传播思想和流派研究方面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在这本书里他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直到今天麦克卢汉的观点仍然会引发研究者的许多兴趣与争议.  相似文献   

5.
薛可  陈晞  梁海 《当代传播》2011,(6):67-70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早在数十年前就对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作出了预言.互联网,尤其是web2.0时代的互联网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它与前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人际传播形式之间有何异同?本文从麦克卢汉、梅罗维茨等人的媒介技术思想出发,首次以茶馆和微博为一对范本,在对二者的信息传播模式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了微博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管窥多伦多传播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德克霍夫的媒介史观,特别是网络观,将其与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进行比较,以此阐释其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研讨会,以麦克卢汉与全球传播为主题,纪念麦克卢汉为全球媒体与传播研究做出的奠基性贡献,促进中国经验与国际视野的结合,推动全球传播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继承并发扬了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简要梳理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内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提出阶段.《机器新娘》是麦克卢汉对当时社会流传的广告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著作,流露出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早期观点.他从印刷媒介出发,解读了近60种广告图片,抨击了新技术对社会大众的裹挟和规训,批判广告中泛滥成灾的性与暴力暗示,强调社会大众需要对新技术、广告持有批判性接受的态度.①他认为专业化与工业人携手步入了机器建构的虚幻世界.新技术将人们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转移到技术控制生活的牢笼中,人创造机器却被牵制在机器周围.每一种社会形象背后都是一种技术力量,新技术凭借强大的工业力量撕裂了正常的生活,建构了新的生活空间、个体角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信息即逆熵--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概念中,物质是不能被称做信息的,媒介却都是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就是无从理解的荒诞言论.本文另辟蹊径,从最能揭示信息本质含义的"信息即逆熵"角度来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普适于电力媒介,但并不能推广到印刷等媒介领域的新颖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义生长于麦克卢汉所说的电力时代到来的19世纪末期,也可以说,现代主义与电力时代同步到来。麦克卢汉在《媒介理论》一书中认为,电力时代指的是新发明的发电机、地下电缆等应用到工业,电话电报等系列产品在商业与生活中被推广应用的时期。新的电力产品引发了生产组织方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其连通与整合的空间,甚至突破了过去民族国别的边界,大规模的国际交往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12.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认为,任何媒介都是对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本文是在"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的基础上,初探现代传媒对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4.
当年麦克卢汉在接受<花花公子>杂志采访时,曾憧憬地说:"我们站在一个使人解放和振奋的世界的门槛上.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部落实实在在会成为一个大家庭,人的意识会从机械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到宇宙中去邀游……"①麦克卢汉所向往的这个世界在网络时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虽然实现了麦克卢汉意识"邀游"的梦想,但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媒介杂交释放出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和聚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这是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彼时电视媒介刚刚兴起。站在媒介融合、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阅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越发感受到其对于媒介发展的洞悉。麦克卢汉的思想火花遍布全书,我惊喜于其令人眩晕的超前观点,又陷入梳理不出脉络的困惑中。他的超前观点时常隐藏于晦涩的警语、格言、典故、暗喻中,这一习惯冒犯了著书立说的传统模式,所以他的著作经常因不够学术化招来批评。  相似文献   

16.
金震茅 《新闻传播》2006,(8):4-7,13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一书中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成为现实,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空间里,网络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传播交流。借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传播优势,中国内地广播电台(频率)纷纷上网,目前中国内地已有近200家电台(频率)建立起了广播网站或开设网页。  相似文献   

17.
江璐璐 《青年记者》2007,(14):37-38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媒介是一种清晰度很低、使人深度介入的冷媒介。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说一经提出就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直到今天有关冷热媒介的争论和质疑似乎还是没有结束。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介就是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晰,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需要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等。冷媒介是指提供给受众的讯息模糊、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余晓明 《新闻知识》2004,(11):34-35,33
一、意识形态理论与细读法 媒体在人类的历史中的重要性,经过麦克卢汉的渲染,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且事实上,媒介帝国也确实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19.
贾雪苓 《青年记者》2016,(32):53-54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理论中指出,在创造了某种媒介之后,即有可能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等不同的平台,因其不同的媒介属性必然衍生出不同的写作特征.虽同属新闻传播领域,皆会遵循新闻价值,但因每个媒介属性的不同,其写作特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多数人认为是麦克卢汉首次提出了全球化媒介的概念,但实际上麦克卢汉在1960年《关于理解新媒介的报告》的打字稿中仅仅提出“地球村”一语,始终没有预见全球化媒介——初级网络和全真网络的诞生。如果跨越麦克卢汉的预言,会发现全球化媒介早在17世纪就开始起程,经历跨国办报、环球广播,到20世纪90年代初级网络的出现,人类正在走向全真智能网时代。到21世纪中期,人类将进入智能媒介的生活环境,为全球共同体的形成创造精神和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