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绍万 《青年记者》2017,(24):34-35
读罢孙巍交给我的书稿,感觉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和价值.可以说,在当前这个极其浮躁、新学新说迭起的时代,它为新闻清源头,为新闻工作者开心智,为有志于新闻工作的人提供方法,“授人以渔”. 在我就职大众日报的35年间,孙巍是大众日报的特色记者之一.说这个话,我有资格.因为这35年间,我一直没有脱离业务岗位.而且,从1992年到1996年,和孙巍一起干机动记者4年.和孙巍打交道,开始处理他的稿件,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大众日报总编室做一版编辑开始.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版的张西洛《一个老记者的经历》,我用了半天时间把它读完,感到既亲切又实在。说它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记者,读他的书有比较切身的体会。放下书本,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出当年西洛同志在重庆、成都东奔西走跑新闻和艰难办报的情景。三四十年代在国民党地区办民营报就是这个样子。说它实在,是因为作者“有一句说一句”,不夸大、不粉饰、不掩盖,也不装腔作势,把他的经历如实写了出来。如本书开头第一句话,作者写道:“1936年,我是重庆市巴  相似文献   

3.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02,(5)
据《今旱报》报道,北京电视台 四套节目播出的10集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将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药》等小说捏合在一起,随心所欲地戏说了一番;阿Q谈起了三角恋爱,并且还做起了人血馒头的生意,而孔乙己也成了阿Q的岳父…… 7月6日,《今早报》在《娱乐新闻(综合)》版以《放过鲁迅先生吧》为题,发表了记者明月写的一篇述评,对这部戏说、歪曲、糟踏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及所谓“严肃的戏说”的文学主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虽然由于篇幅所限,作者来不及对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基于详读马克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文章后,通过回顾百年前伟人卓越的新闻观,重点分析了百年前以报刊为主导的媒介时代里,马克思提出"自由报刊"、"第三个因素"及"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等使媒体人受益至今的至理箴言。同时反观我国当下的媒介信息环境,结合相关典型性报道,分析了舆论监督成为大众话语后,其实践随传媒环境的变化而时起时伏的现状。最后反思概括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这一经典马克思新闻著作对于现今新闻实践活动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如新华社女名记者周建英在序言中所说的<脚印>真实生动地反映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变化、新成就、新经验."看看他一望无际的脚印,才知道每个脚印中的含义是多么深重".你如果读一读这本新闻作品,就会真切地感受记者侯嘉荫在三秦大地和祖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那豪迈而矫健的一只只脚印.  相似文献   

8.
在《青年记》2006年第5期中看到《记咋能冒充警察?》一后,笔对该中的几个观点不敢苟同。该作称重庆某报记在暗访色情表演团伙时,面对逃离的观众和表演喊出了“我是警察”的话语,并称这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同时章还写出了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法律条。那么重庆某报社的记到底该不该定性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呢?构成本条规定的犯罪,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冒充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读《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是中田第一部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专著,具有自成"一家之言"的特色,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中心,连类深其意"、"立论有依据,实录承风采",是一部具有久远影响力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替人列传的传统,从太史公的本纪、世家、列传算起,已经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不算野史、私集,光“二十四史”里,有幸被列上“传”的人就够得上是数以万计了。但是,查遍这些被列传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草泽英雄,可说是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恰恰就是没有编辑和记者。作为一个编辑,未免感到一丝遗憾。虽说记者这一行产生较晚,但编辑却是历史极为悠久的——如果从孔老先生算起,比《太史公》列传还要早得多。这期间,无数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2.
申琪 《新闻世界》2010,(10):16-16
2004年3月15日,连杀4人的马加爵在三亚落网。随着马加爵的被捕,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杀人案"再一次牵动了公众特别是新闻记者的神经。在《新京报》记者胡杰的记者手记里,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当面采访马加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怀着求知的欲望,爱不释手地读了姚文华的专著《记者素质与成名》(新华出版社出版),深感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近几年,谈论记者素质和修养的文章时有出现,但全面地、详尽地、系统地探讨记者成长的规律,阐述记者素质与成名的关系,这本专著至今还是仅有的。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杂志》1995年笫3期发表了上海图书馆吴建中博士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馆长史蒂尔教授《关于图书馆未来的一场对话》,读后很受启发,相信对于了解未来图书馆并开展研讨很有帮助。《一场对话》中,吴博士提出的几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史教授  相似文献   

15.
1997年9月18日,在党的十五大闭幕前夕,《经济参考》报在一版中上位置,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张超文同志仅有430字的短消息:《程维高不要“跃居”》,读后令人振奋。这篇言简意赅的短文,不仅反映了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作为党的高级干部高瞻远瞩、任何时候保持清醒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风貌,而且昭示了记者、编辑的新闻敏感和职业责任。可以说,在十五大期间的众多访谈录中,此篇不失为力作和佳作。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17.
曾庆香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大众传播符号研究》,拟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付梓.本书将静水深流的符号学理与波涌浪翻的中国实践有机融合,基于问题意识以及具体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学术探讨,揭示内在的联系,阐发普遍的规律.本文由此反思了当下由于学科膨胀带来的从理论到方法的一些“乱象”,希望有助于扭转空疏学风,脚踏实地“走转改”,以体现新闻学人的文化自觉与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8.
正前几日,读了本报记者王文君的《温泉之惑》系列报道,有些感想,也引发了一些对当好一名记者的思考。《温泉之惑》是一篇对忻州市温泉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的深度报道,作者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经过认真理性的思考,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值得一读。当下,这样的文章并不多见,这样下功夫研究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记者值得肯定。做为一名记者,理性思考非常重要。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博客、微博让每公民都能成为记录者和传播者,做一名记者不易,做一名好记者更  相似文献   

19.
人类说话的历史远远长于文字的历史。有证据的说话历史,至少已经有了万年之久。古往今来,有关如何说话、怎么把话说得更好的探索和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常说的“口才好”,就是形容一个人的说话才能比较出众、超出了一般水平。这种“嘴皮子”技巧,才真正地反映着一  相似文献   

20.
就新闻而论,短比长难写。写出一篇成功的短新闻,并不见得比写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新闻省力。何故? 短新闻是“浓缩的艺术”。它要浓缩历史,记录今天,展望未来。就像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有波澜和浪花,洞察这种排头浪,并迅速准确地反映它,而且要用三五百字乃至三言五语反映之,记者没有深功夫能成? 短新闻像折射太阳的“露珠”。它要简洁生动,以小见大。它虽是一扇小小的“窗户”,但却替人们打开一面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它是报春的号角,像“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早梅,让人们窥见它,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呼:春来了! “塑造”这样的精品,不是比描绘“万紫干红满园春”更需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