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王松林 《传媒》2018,(5):87-89
后真相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介发展背景下,公众对事件真相的认知和判断会忽视事件的真实状况,受到情感、情绪的影响,并倾向于表达对事件的情绪化立场和观点,这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需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责任,及时传播权威新闻事实;把握公众信息认知规律,注重公众情绪的理性引导;合理规划社会正向舆情信息,及时化解负面舆情.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谢杰  石兰夫 《今传媒》2023,(4):44-47
后真相时代,情绪在前,真相靠后,使得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较大冲击,主流媒体面临着议题难以聚焦、逆火效应突出、理性让位于群氓情感的舆论引导困境。面对后真相时代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本文提出主流媒体要从自身出发,健全传播体系,加强技术研判,联动意见领袖,贯通线上线下,担负起舆论引导的排头兵职责,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相似文献   

7.
赵笠鑫 《青年记者》2017,(15):45-46
反转新闻是指伴随新闻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公布而促使公众态度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某条新闻报道出现时,舆论矛头一边倒,可当新公布的新闻细节出现后,新闻剧情迅速发生逆转,舆论矛头指向对立方向.①近几年来,在新闻舆论传播中,具有戏剧性的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从2015年的“成都司机打人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刘永伟肾失踪事件”,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高频现象.反转新闻的多发,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生态不健康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新闻失实现象,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书仪 《新闻前哨》2022,(14):50-51
社交媒体盛行的“后真相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信息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及受众的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即是掺杂着各种情绪、偏见与冲突的信息泛滥成灾,真相被淹没在喧嚣之中。由此带来的是我国舆论生态呈现出“立场预设、情感宣泄、真相迟到”的“后真相”特征,舆论环境日益动荡,舆论逆转也频频上演。本文以2021年5月9日发生的成都四十九中学生坠亡事件为例,从三个方面探究了“舆情反转”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规避舆情反转、构建良性舆情环境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基于自媒体的“公众新闻”兴起,是新闻业媒介化的重要体现,它具有个体情感参与的个人导向生产理念。公众新闻采用的是一种以自媒体为节点的去中心化传播,议程设置转向民众议程,通过社交媒体达到了高交互性,最后根据公众新闻在生产和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范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丹 《青年记者》2020,(6):40-41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新闻失实频发的原因在“后真相”时代,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网站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都需要不断提高,让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破镜重圆”。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以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为起点,新媒体盲目跟风、以偏概全,自媒体以“吃瓜群众”心态引发舆论狂欢。这次事件中,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还是媒体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闫青 《今传媒》2020,28(1):70-71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获取让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也开始进入“后真相时代”。本文通过对“重庆时代天街杀人案”的回顾与剖析发现,目前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社交媒体更在意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加求证,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虚假的信息也带来越来越多的谣言。本文试图从新闻伦理的特点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出发来建构现行社交媒体的健康伦理。  相似文献   

12.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13.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科学隐喻的解构与建构出发,分析“后真相”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诸多问题,发现在情感重于事实的“后真相”时代,传播者对科学隐喻不加解构或解构不正确,极易造成传播内容信息失真,原本简单的科学问题会被不断误读。传统科普出版能够为公众理解科学和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提供科学事实文本,是科学传播的源头和基础。从重“信”轻“知”到“知”“信”并重的变革,将会使传统科普出版浴火重生,进而破解“后真相”时代下科普出版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中,后真相时代慢慢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此时新闻舆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舆论失焦现象加剧,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成为新时期发展关注的焦点。根据后真相和舆论失焦的理论知识,系统了解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突发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下舆论观点的非理性、舆论主体的转移性、网络环境的固化性等特征,明确舆论失焦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受众、自媒体、社会这三方面入手,根据反思内容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在规划优化舆论环境中保障新媒体技术平台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曾鸿 《新闻世界》2024,(3):14-17
舆论失焦造成新闻事件中心偏移,影响公众理性思考,加剧政府公共治理难度。掌握舆论失焦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预防舆论失焦现象的发生,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提升我国舆论引导和治理能力,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罗威纳犬咬伤女童”事件中几个主要的舆论失焦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算法构建的极端舆论环境、视觉化的内容传播、主流媒体纠偏功能的弱化以及平台审核把关标准的异化是造成该事件舆论失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关于舆论失焦的四条防治策略:公众精选新闻来源,媒体善用议程设置,平台慎用算法审核,政府及时发布真相。  相似文献   

17.
后真相时代,情感成为新闻的核心与重点,真相逐渐被忽视,反转新闻日益成为常态。为了探究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从根源上对反转新闻的产生与传播有更清晰的认知,本文利用内容量化分析方法从信源和传播形态两方面对2013-2019年的40例典型反转新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草根自媒体是主要的首发信息来源,其发布消极信息引发关注,后续的反转则是由官方发布中立信息。并基于百度指数绘制了反转新闻的传播形态图。  相似文献   

18.
在后真相时代,信道端的技术赋权让信息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事实上的呈现速度,真相被切割成碎片,以残缺不全的零散状态被用户终端接收,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性。我国传统媒体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新闻专业性,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氛围下,媒体从业者尤其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坚守责任意识,深化专业认知,成为新型的舆论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9.
新闻图片以其形象客观、现场感强的特点曾创造了“一图胜千言”的神话。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图片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通过微博等自媒体的传播,新闻图片在展示灾难、揭露真相、传达爱心、汇聚民力、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频频出现,令真相扑朔迷离.反转新闻对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正常的舆论生态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极大阻滞了新闻业的正常发展.文章围绕近年的反转新闻,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造成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以减少反转新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