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雁 《青年记者》2016,(32):86-87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选择,背后有着各种原因,仔细梳理和解读这些原因,是我们思考好莱坞文化传播意义的前提,也是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好莱坞文化的重要议题.早期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主要基于审美意图.从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就开始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性、陌生感、距离感,甚至可以拓展到代表古代文化的东方文明和代表现代文化的西方文明的古今对比.这些因素都是刺激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使用中国元素的动因.这一意图的动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2.
精神“午餐肉”:解析美国大萧条时的热门电影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璐 《视听界》2009,(2):80-83
类型片是好莱坞对世界电影的重要贡献,而一些重要的电影类型都在此刻——美国经济最沉寂的时刻成熟。影像如同历史文本与社会铭文,回顾那段历史热销的电影类型,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文化心跳。  相似文献   

3.
张燕 《报刊之友》2014,(3):24-26
当前,世界上最强势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电影非好莱坞电影莫属。近年在美国,出口产值仅次于航空业的就是电影了。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重要的一环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好莱坞电影文化带来电影媒介技术更新和全球狂欢的同时,其文化输出方向的一面性和文化霸权主义也为世人所诟病。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擦出火花;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化凸显出来,愈加昌盛,而另一些文化被遮蔽乃至逐渐消亡。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什么能够在全球文化中脱颖而出?本文通过一系列好莱坞电影分析,指出好莱坞电影的文化传播现状和传播特点,进而总结出对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强调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和用更加理性的态度来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大潮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共生。  相似文献   

4.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6.
国产英模电影传播的生态视域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模电影的传播是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由于价值诉求的不同,代表官方文化、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电影宣传与评论在英模电影传播中突显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产英模电影传播困境的原因之一.建构良性的传播生态与系统,从“主导”到“主流”,让“学术”化“大众”,变“断裂”为“系统”,三维统一、整体联动是实现英模电影传播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国主流体制中的独立电影导演,韦斯·安德森几乎参与到自己电影作品摄制的各个层面,而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几乎涵盖了其所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虽然在视听艺术上延续了以往的“形式主义”,但在叙事层面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将欧洲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融入在具有好莱坞娱乐精神的喜剧情节之下,这种具有浓厚隐喻意味的叙事方式使得这部影片极具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徐春玲 《新闻界》2012,(1):54-56
电影作为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是跨国传播潜力最丰富也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成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尊重电影传播规律,柔性塑造国家形象.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强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找到中国电影准确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从事电影、媒介和传播研究的美国合费尔德大学教。授史蒂夫·尼尔曾说:“无论好莱坞大片是哪种方式,是历史片、音乐片还是科幻片等形式,它将在比过去的25年更长的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业界和学术界还未对史诗电影的范畴形成统一的认识,综合主流的看法,好莱坞史诗电影主要是指好莱坞基于西方古典神话、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史实献和人物事件创作的电影。早在1995年,《勇敢的心》在美国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任何被改编的作品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成果,其成品或多或少具有改编者的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投影.好莱坞有着从亚洲翻拍电影的惯例,“如何使之超越原有的地域文化局限,能够为美国、为西方观众理解和接受,就成了好莱坞翻拍时主要解决的问题”①.由美国NBC电视台2001年制作,HALLMARK电视频道播出的The Mon-key King(猴王),在制作阵容和模式上都具有“好莱坞”色彩.The Monkey King除了借用《西游记》的名著资源和人物形象外,其主题旨向、意识形态、文化意蕴和审美倾向与原著都相去甚远,事实上出现了一整套有别于中国传统理念的美国式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王雁 《青年记者》2017,(27):78-79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是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组合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在好莱坞,电影的商品属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好莱坞也是美国文化和精神的直接表现和象征.综观好莱坞电影使用中国元素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中美两国关系的阴晴变化中,好莱坞也顺势做出种种变化,这种意识形态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意识形态是反思和评估好莱坞电影展现中国文化意图的一个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心成立以来,出产的电影一直以强劲势头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动画电影更是风靡全球.文章以迪士尼动画电影为例,从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文化演进,以及营销传播艺术与原创动画技术的完美结合三个方面,对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全球传播的文化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1月20日,81岁的美国老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因病辞世。消息传到中国,虽然不少媒体迅速作出反应,发表了若干回顾老先生漫长银色生涯的编译文章,但奥特曼电影在好莱坞都难称主流,很多中国电影爱好者对其作品惟一的印象,或许只是《云裳风暴》(又译《成衣》,1994)结尾华丽的T型台上惊世骇俗的裸体模特秀,因此,很少有人能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其实,他始终是一个徘徊在上世纪60年代,不断用行动抗拒、嘲弄着体制压迫的老嬉皮。过时的“新好莱坞电影”中坚60年代无疑是美国一代人的思想定型期,现代主义哲学、黑人民权运动与反对越战的抗议浪潮,为那一…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特征日益明显 ,双向性诉求被忽视 ,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受到削弱。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 ,承担着民族国家的历史重任 :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 ,而且要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当前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失语症”问题 ,本文试图站在国际化的视角 ,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三方面入手 ,检讨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上的失误与偏颇 ,探索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社会语境中,乡村与知识分子都负载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含义。乡村知识分子,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农民群体中独特的群落,更是在电影的叙事层面记录和表征着不同的文化想象。文章将以1949年以来的中国电影中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为线索,考察他们的身份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界定与呈现的方式,以触探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相似文献   

20.
李小龙是第一位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传奇明星。通过银幕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李小龙为了颠覆一系列好莱坞刻画华人形象所使用的"套话",极力塑造出富有民族气节、反抗精神、体格强健的中华大丈夫形象。"功夫"这是李小龙为好莱坞所接受的重要元素;反之,李小龙也令"功夫"成为好莱坞表现中国、想象中国最重要的元素。李小龙在改写好莱坞塑造中华形象的同时,以其自塑形象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通过解读李小龙与好莱坞关于"华人男子形象建构"之间的建构与反建构,折射了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掌握自我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