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洁 《东南传播》2010,(1):107-108
韩国家庭伦理剧在近年我国引进的韩剧中占有重要比例,以叙事独特、新颖,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为特点,以《黄手帕》等为代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韩国家庭伦理剧与以《金婚》为代表的中国家庭伦理剧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2.
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母亲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向来不缺乏对母亲形象的塑造。2019年热播剧《小欢喜》中塑造的三位母亲形象截然不同,个性鲜明且真实饱满。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母亲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4.
孟向荣 《出版史料》2006,(4):112-120
末代皇帝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自1963年11月杀青、1964年3月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影响。作为群众出版社第一大书,已累计印刷21次,发行186.3万余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兼长销书。有关此书的全部档案材料,大都未在报纸、刊物、书籍中披露,是一社独享的出版史料。本文基本上按照时序梳理图书档案中记载的一些党内高级干部、高级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对《我的前半生》的认识或审读意见,并对与此相关的一些情况作出说明或解释,兼及这本书的版本沿革。周恩来关注《我的前半生》关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我的前半生》的关注,图书档案中有…  相似文献   

5.
孟向荣 《出版史料》2008,(1):114-120
著名专家学者座谈《我的前半生》之后,在1962年12月至1963年2月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辽宁省政协文史办公室、抚顺战犯管理所等单位对二稿大字本的修改意见,相继以信函或电话等方式到达群众出版社。1963年3月,张治中在从化温泉致函申伯纯,充分肯定了二稿大字本的成绩,同时,从取材、表述、结构、校订四个方面,指出了二稿大字本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陆笑 《报刊之友》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陆笑 《今传媒》2013,(8):80-82
本文从家庭伦理剧的涵化作用这一视角,对社会变迁时期下几部具有代表意义家庭伦理剧进行分析解读。笔者在阐述家庭伦理剧的定义和产生的背景后,以《渴望》、《中国式离婚》、《蜗居》、《裸婚时代》为例,分别对其在社会结构变迁下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受众产生的涵化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新闻事业产生以来,英雄人物便有了“媒介形象”.在新闻媒介中,我们的媒体特别是党媒塑造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媒介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了时代应有的特色与痕迹.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闻方式,英雄人物隶属于典型人物,但又高于典型人物.而灾难报道本身具有破坏性,灾难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塑造也经历了一段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播内外部机制的变化,英雄形象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对1998年以后发生的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为例,以内容分析、定性分析法为主,从英雄人物的“家庭观念”入手,研究人物形象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女性与传播研究的背景,本文对1990年始《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中的女性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同时,横向比较两份报纸,分析国内党报与都市报在构建女性形象上的异同,使女性形象研究更加立体。总体来看,《中国妇女报》构建了一批自立自强,并具有较高学历的职业女性形象,并且关注每个时期女性群体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最新进步。《重庆晚报》对女性的评价态度越来越客观,但依然没有摆脱少许偏见。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社会普通大众对于女性形象的认识与国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解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相似文献   

11.
相雯 《新闻世界》2014,(6):249-250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现今追求社会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社会性别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伦理剧塑造的女性形象为基础,分析当代家庭伦理剧反映的女性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主要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家庭伦理剧中,儒家文化更是处处可见。家庭、仁义、和谐贯穿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本文将从家庭伦理剧的界定、儒家文化的展现、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归宿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家庭伦理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以及家庭伦理剧的最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贾梦雨 《视听界》2008,(3):59-60
2007年,家庭伦理剧收视率一路走高,《错爱》6%,《房前屋后》7%,《新结婚时代》8.78%,《亲兄热弟》10%,《金婚》收视率13.6%……主演徐帆、冯远征、刘若英、梅婷、郭晓冬、张国立、蒋雯丽、陈建斌等明星成为媒体追踪、大众热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王淏清 《东南传播》2010,(1):104-106
近几年来,讲述平凡人家日常生活故事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类电视剧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点:一是在主题设置上较为集中,表现在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呼唤以及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的冲撞对接等方面;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以平凡普通的大众人物为主;三是在情节上注重从普通百姓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中进行构建。《金婚》、《王贵与安娜》、《咱爸咱妈六十年》就突出体现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这些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参考》2005,(6X):24-24
同样的人生,可以细细品味,也可以尽情挥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能追问的,追问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给自己强加痛苦,可作者偏偏就是要追问。她追问自己最冷酷的问题是:爱一个人能有多久?因为这追问,她更恐惧她对他的情感所凝铸成的思恋究竟能有多久——她期望他永远是她精神的全部,寄托的全部。  相似文献   

16.
由爱新觉罗·溥仪署名的自传体文学作品《我的前半生》,自1964年3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以来,就成为一个轰动世界的话题.关于本书的书内、书外、幕前、幕后,一直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热点和卖点,一度沸沸扬扬的版权纠纷,更增加了该书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7.
亦舒的小说往往以特有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独立自强、追求本真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近期热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是由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文章以这部作品为例,探寻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的规律和方法,总结得出叙事造型化,主题体现时代特征,情节和人物的设定既要符合影视剧创作的规律,又要贴合实际,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8.
刘艳  白丽媛 《新闻世界》2011,(8):267-268
家庭伦理剧以社会道德为题材,以人伦情感为主线,以婚姻、家事、家族和姻亲的诸家庭伦理关系为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迎来了收视热潮。但以市场为主导,我国家庭伦理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片面的"反现实社会"的现象,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笔者通过分析"韩国模式"的特点,试图找出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最优秀和最有趣的传记文学,记录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旷古奇闻,其出版也不乏曲折,自交代材料“我罪恶的前半生”到“全本”出炉,历史在删削与增补中一唱三叹[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1月23日,由中国版权协会学术委员会、新闻出版报社、中国出版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我的前半生》著作权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版权局、最高法院、版权协会、高校等机构的专家。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春田所作的开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