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生活正在被各种形式的社交网络影响,从脸谱到人人网,从我的空间到开心网,从推特到新浪微博……各种各样形式的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方式。世界各国的各种媒体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阵地,通过Web2.0在新闻时效性以及传播效果方面争取受众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在传媒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一个传播事件和信息中.《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受众"感知-扩散-交互-决策-购买-体验-分享"的行为与路径更为开放、复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有效连接.社交化、互动性媒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传媒消费者的这一特性. 在这种传播格局下,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曾学远 《声屏世界》2017,(10):60-62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也是媒体加强传受互动、受众介入传播的过程,其互动方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改变着传受关系和传播模式.受众需要传受互动的驱动力量,而数字和虚拟现实技术更在需求与满足、现实与梦想之间达成平衡,让人人深度参与互动,获得实现梦想的体验.收视调查已经透露出了市场先兆,未来四种能满足受众拟真体验和自我实现欲望的节目将帮助媒体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众期刊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通过社交媒体与读者的多向沟通,并根据读者的需求,明确目标受众,获知目标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策划和生产精品化内容,巧妙利用社交平台与受众互动,运用新技术满足受众需求.美国大众期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这些内容生产策略,既展示了美国大众期刊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大众期刊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  相似文献   

5.
曹雁 《新闻世界》2011,(9):121-122
本文对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认为社交媒体的从传播模式到传播内容都与传统媒体有较大的不同,并揭示了社交媒体会加剧受众的媒介依赖,造成受众的碎片化生存。  相似文献   

6.
刘茜  刘清渭  闵勇  吴晔 《传媒》2023,(10):23-25
<正>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媒介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连接关系重新建构、迭代的过程。在互联网1.0模式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的模式打通了个体与内容的连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够迅速及时地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互联网2.0模式是社交媒体的时代,其本质特征是参与、展示和信息互动,互联网充当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互联网3.0模式下,互联网媒介建构起一张全方位连接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网络。在此过程中,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机器和算法被纳入了互联网媒介系统运行的核心位置,人与机器发生了间接互动。进入互联网4.0模式,  相似文献   

7.
互动传播在我国传统媒体中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彦 《新闻知识》2006,(3):8-10
互动传播就是媒体既充当传播者也充当接受者, 媒体与受众的角色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在不同的传播时段、环节,能够实现某种互换。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使互动传播的发展成为必然,当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内容形式、发行管理、运营方式各方面都向  相似文献   

8.
李杭辉 《青年记者》2017,(11):11-12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的改变导致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又带来一种重新聚合的可能.面对新时期的受众需求,我国媒介产业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不足为参与式传播机制的引入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构建"合成周"的抽样方法,研究考察了iPanda熊猫频道微博账号内容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三项内容,合计26项指标.发现熊猫频道在社交媒体运营中积极利用多媒介元素进行融合化传播,内容原创性强、频道标识性强.在微博这一数字社交空间中呈现了熊猫社交化、拟人化以及受众憧憬的原型等形象维度.频道可在重视公益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受众关注热点、精简栏目内容、重视个人社交媒体信源、进行点面结合的融合化传播以及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一步丰富熊猫形象的意涵,提升熊猫形象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化媒体越来越流行的今天,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来搭建自己在网络世界里的社交网络,也有越来越多的名人通过社会化媒体和粉丝进行直接互动.这被认为是社会化媒体搭建了一座填补受众与偶像之间传播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广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本质就是一次与受众之间"社交关系"的重新构建。湖南电台通过"广播+互联网+N"的方式,尝试建立与听众之间更紧密的社交关系:声音IP的跨界连接;大型活动的超级连接;公益服务的情感连接;互动制造的爆款连接。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议程设置发生深刻变化,由传统媒体为受众设置议程,变为受众与媒体双向互动设置议程.《南方日报》关于广州城市文物建筑保护系列报道,就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同进行议程设置的新尝试:传统媒体从社交媒体中筛选出一系列最终影响事态发展的议题,引导舆论向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最终影响政府议程,促成了政府决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是什么?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媒体的传播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而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形成联动的媒介产品。但是,媒体融合并不只是简单线上传播,如何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动与交流?让这种交流突破媒体的覆盖面与互联网,走出国门,这也值得我们去尝试。  相似文献   

14.
微信传播是以受众的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社交网络,它集合了微博、播客等其他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满足了受众在自我建构的人际关系网中自由穿梭的需要,完全改变了受众的传统交流与沟通习惯。它从单一的社交领域扩展到消费、生活、娱乐等多元空间,给受众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在媒体使用状态、日常生活方式、传统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发生着新鲜事,每天都会有大量用户参与讨论,社交媒体在受众渴望寻求共鸣、渴望参与的需求下迅速发展,并不断吸引一些传统媒体与之融合,电视媒体就是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随着技术的成熟、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互动融合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文章对二者互动的意义和方式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6.
辛剑 《声屏世界》2022,(3):89-91
媒体融合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内容生产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出不同形式的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出去.融合后的全媒体并不是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一种化学属性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新媒体之间的互补以及自身全面互融.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广.文章...  相似文献   

17.
袁媛 《传媒》2021,(22)
从口语传播到印刷文字,从电子媒介到移动互联,不同时代下的核心媒介在发生改变,继而在技术主导下带来了信息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变化.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借由新旧传播模式共同建构起了新的传播格局,其中前数字传播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传播经验与文化依旧在当下得到延续发展,并在社交媒体土壤培育下衍生出新的业态.人与人之间的基础交流手段,数字文化时代的口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即交互界面能够触发更多的主体,而口语以其整合性特征推动了不同主体间的多维互动.这种交互模式不仅存在于现实的主体之间,能够增加社会互动,同时可以跨越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拓展了口语传播的达意空间.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口语传播的交互性为切入点,研究其现实样态、本质特征、外因逻辑、内因呈现以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务直播的发展经历了广播与电视现场政务直播、网络政务直播、社交媒体微直播和社交媒体移动政务直播四个阶段,并在近两年形成一股新浪潮.移动政务直播为政府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已成为当下互联网最吸人眼球的风口以及最大的流量入口之一.在这一形势下,政府如何使用移动直播有效地传播政务信息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李宇 《传媒》2016,(5):63-65
社交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类社会信息流通的重要方式.在虚拟社交空间诞生之前,人们在咖啡馆、剧院、竞技场、浴室等场所交流信息、开展社交.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交流、交往的方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或多或少让位于虚拟空间里的交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空间里的社交活动已成为人类社交的重要方式,也改变了媒体经营管理理念和内容生产运作方式.半岛电视台一位频道负责人亚西尔·阿卜希拉阿胡(Yaser Abuhilalah)用比喻的方式定义了当下媒体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从前观众只是电视媒体的观看者,现在则是伙伴,因为媒体和观众之间需要相互借力、互惠互利.从真实的咖啡馆到虚拟的社交媒体,传统媒体一直需要这样一个分享、互动的平台.当前,社交媒体仍在发展之中,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运用社交思维完善业务布局、管理模式和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刘斌 《青年记者》2016,(9):20-21
当前,媒体间的资源竞争、受众竞争、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新媒体、新技术快速改变着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社交媒体形成的舆论场对主流媒体舆论场带来不同程度的消解,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很多媒体和媒体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也对媒体定位、社会功能、传播导向、发展模式产生了一些模糊认识,出现了政治信念不坚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对新媒体恐慌等问题和倾向.如果不及时厘清这些模糊认识,有些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有可能导致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不仅会在新媒体的挑战中失掉舆论阵地,还会给党和国家的工作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