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国王、医生、教师这三种职业是最神圣的,他们如果一念向善,就功能无量,影响很多人,如果一念向恶,就万劫不复。其实新闻采编人员也是这样的,新闻采编人员是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以文化人,以文章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就跟国王、教师、医生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关注细节,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写出让百姓认可的文章,更好的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细节彰显魅力,每一个细节背后都会"藏"着故事,让人细细品味,不断回味。  相似文献   

3.
张刚 《青年记者》2016,(16):43-44
在当代新闻实践中,讲故事,尤其是讲好故事,是否已经过时?新闻理想和操守,在刷屏时代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笔者在齐鲁晚报融媒体“齐鲁壹点”客户端开设了一个“底层行走”壹点号,讲述底层故事,以期通过更灵活的体裁、更自由的表现手法,选择能够自如驾驭的新闻场景,寻找一个职业新闻人更加宽阔的表达空间和舞台,也希望给自己的新闻理想寻找一个归宿和答案.  相似文献   

4.
当前信息化时代,舆论传播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闻应该如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内容为王,新闻故事化不管传播途径如何改变,被受众接受的新闻表现形式,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尤其是一些处于社会边缘状态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进入媒体报道的视野,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词汇,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这会增进亲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纸质媒体"时效劣势"已明显地显现出来,所谓做独家新闻已变得越来越不现实。那么,在新闻内容同质化的今天,纸质媒体靠什么吸引受众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笔者认为,要通过做有质感和温度的新闻,以独到的观点深度  相似文献   

6.
“阳光照在你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新闻有力量,也有温度。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唤起社会关注的目光时;在剥开层层“阴暗”,坦露真实,引发批判的声讨时,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好新闻应该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你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素养和你的作品是否被一种人性的光辉所照耀?而这通常也被认为是新闻的伦理。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人们普遍感觉:媒体有关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的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甚至全球进入自然灾害频发期,全球化趋势加大了灾害影响的"蝴蝶效应",也提高了相关报道的关注度与需求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防灾减灾新闻的态度发生了极大改变.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中,法治媒体讲好法治故事成为不容推卸的使命。应注意创新宣传理念、平台应用,要用发现的眼睛从法治人物、法治事件中筛选素材,要遵循细节真实可感、表达通俗易懂、点题升华凝炼的原则去传播,把蕴含在个案中的法律知识和价值追求传递给广大受众,引导受众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相似文献   

9.
10.
11.
李晓 《传媒观察》2012,(8):38-39
当今时代,媒体类型不断出新,新闻业竞争日趋激烈。重压之下,传统纸质媒体也在寻求报道方式的突破。而注重新闻的现场感、视觉化无疑是突破方向之一。藉此,在新闻报道中大量借鉴"讲故事"的手法,已被视为一篇新闻作品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23):4-5
<正>11月7日,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并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陈磊 《青年记者》2016,(22):27-30
记得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让每个人谈自己的理想.当时我走上讲台笃定地说“长大要当一名记者,用一支笔激浊扬清”.数十年后,同学聚会,大家对我说:“我们真羡慕你,你是班上唯一实现自己梦想的同学.” 一个人不忘初心,并能坚持走下去,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我进入科技日报社后,如愿成为一名调查记者,深度挖掘科技新闻背后的故事:大飞机、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科技体制改革、钱学森科学思想、共和国科学第一楼拆除事件……最近这几年,我开始转型,参与策划和编辑了转基因、走进大科学装置等系列深度报道,在科技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  相似文献   

14.
15.
故事作为叙事的一种方式和表现手法,由于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地阐述道理或者传播某种价值观,而普遍为大众所喜爱。新闻媒体面对的是普通大众,我们强调新闻要讲好故事,做活新闻,是增强传播效果的需要,更是对新闻媒体本质要求的一种回归,对媒体记者采访作风和写作文风的一种呼唤。深入挖掘寻找故事每个人都有故事,每条新闻都有人物活动的背景。平时,我们的新闻写不活,缺乏有血有肉的故事,是因为我们眼前看到的往往是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而看不到新闻事实里人物活动的痕迹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缺少发现的眼光和深入挖掘的耐心。  相似文献   

16.
讲故事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会讲故事,早已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深入了解新闻人物和事件,敏锐洞悉细节,感知背后的故事,巧妙构思,恰当运用新媒体,才能通过以小见大的多元新闻元素呈现出紧扣时代主题的鲜活报道.  相似文献   

17.
王晓珍 《青年记者》2017,(21):72-73
人类从孩提时代起就对故事如饥似渴,因为故事是一种最容易被人类大脑接受的信息组织形态,讲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作家陈忠实在给一家少儿期刊写评论时提出“谁有故事谁即胜出”.李希光教授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找到好故事.《齐鲁少年》从2007年至今,一直摸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笔者参与了每一期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就如何找到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成嘉廷 《新闻窗》2012,(5):23-24
“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开展以来,全国新闻战线的同行们积极响应,切身实践,深受教育。作为一名省级党报的驻地记者,笔者长期身在基层一线,经常赴县下乡、进村入户,直接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打交道。“走转改”活动以来,笔者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一线,还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走转改”小分队,对基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走转改”也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在金融危机严峻的形势下,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因而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媒体的就业报道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一是就业报道基调消极化,让读者看不到希望;二是就业报道主体偏狭化,多局限于民工和大学生.这些不足束缚了就业报道拓展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0.
陈卫华 《青年记者》2021,(23):25-27
1984年春天某一日,我在复旦大学校园内散步,见到一位外文系英美文学专业的好友,他告诉我学校正在招收国际新闻双学位班,是新闻系和新华社合作项目。当时是生物系微生物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我看了招生简章后,被这个培养中国新一代驻外记者的项目深深吸引。我是改革开放后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