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新 《华章》2011,13(1):56-57
1990年8月30日晨,台北大风雨。9时许,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 9月2日,远在北京的冯友兰向台北钱穆家中发唁电一封。 3个月后,11月26日晚,冯友兰病逝在北京友谊医院。 钱、冯同生于1895年,均享年96岁。国学大师中得此遐龄的还有梁漱溟,比钱、冯二:人长两岁,于1988年去世。  相似文献   

2.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贾冬梅 《师道》2009,(4):40-41
在国学大师中,钱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型,他没有进入高等院校,完全凭自学跻身大师行列。另外,钱穆18岁初登杏坛,直到92岁才告别讲台,执教生涯长达70多年,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属罕见。一个成功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满足于“贩卖”别人的成果。优秀的教师,必须在苦读与深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而深邃的见解。钱穆就是这样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遵循总理讲话精神,《中国教师》将以"从中小学讲坛走出的杰出人物"为主线,展现这些历史人物的中小学教师生涯对其本人终身成就的影响,与所有教师共勉。本期推出国学大师钱穆和文学家朱自清。  相似文献   

5.
柏桦 《教师博览》2009,(8):56-57
1933年4月15日,被胡适奉为“西洋治中国学泰斗,成绩最大,影响最广”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离开北京时,对前来送行的中国当代史学巨子陈垣、胡适等人说:“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先生两人。不幸国维死矣,鲁殿灵光,长受士人之爱护者,独吾陈君也。在平四月,遍见故国遗老及当代胜流,而少所许可,乃心悦诚服,矢志不移,必以执事(这里执事指陈垣)为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6.
钱穆早年所作文章,多刊载于报刊,星散零落,不易搜集,以致《钱宾四先生全集》《钱穆先生全集》收录不全。新发现钱先生书札九通,其中致施之勉四通,致顾颉刚二通,致缪钺、张文伯、《民众评论》各一通,以补全集之阙。这些书札或是讨论学术,或是平议时贤,或是展现爱国情怀,或是回应学界质疑,为了解钱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生平旨趣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钱穆(1895—1990)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18岁辍学自学,先后任教中小学18年。1930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书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约1500万字。在民国一代学术大师中,若要问谁与中小学的缘分最深,恐怕非钱穆莫属。从十八岁因家贫而执教小学算起,到三十六岁离开中学远赴高校,钱穆在中小学的讲坛上渡过了十八载春秋。如果说学术上的钱穆完全是依靠自学卓然成家的,那么讲坛上的他也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摸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令学生倾倒。  相似文献   

8.
江飞 《中国教师》2011,(4):14-18
2010年教师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当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在这个平凡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事业。”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从凡人到宿儒,是由于他读书的开悟得道。  相似文献   

10.
正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  相似文献   

11.
正钱穆(1895—1990)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誉为"当代朱子"。他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以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不懈的教育实践探索,对当时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功利主义泛滥等弊端,提供了诸多十分有益的借鉴,其所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个奠基人”。1926年,顾颉刚出版其史学巨著《古史辨》,轰动史林,胡适称之为“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古史辨》的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史学学派古史辨派的诞生,顾颉刚也当然地成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4.
钱穆先生将清代理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清代理学无标志性人物,也无清晰脉络可寻,但并非"竭而无余华"。他提出"每转益进"说,指出清代理学承袭晚明儒学而来,在乾嘉时期经戴震、章学诚等人发扬光大。钱穆治清代理学的特别之处在于认为考据学是理学的一个环节,高扬理学而贬低考据学,甚至将清学史写成理学史。钱穆看重学人的立身处世之操守,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以理学济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1948年8月,国民政府摇摇欲坠,时在美国哈佛大学白利罕医院治疗慢性高血压的傅斯年,不会不知道自己服膺的政府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不顾亲友们提醒他不要回国的劝告,耿直的傅斯年还是决定回来与蒋氏的"旧朝"共存亡。这一年的年底,有两件事还是深深刺激了傅斯年——他去南京机场迎接他自己派出的抢救北平杰出学者南下的飞机,看到机舱里稀稀拉拉只有少得  相似文献   

16.
1931年的一天,顾颉刚为学生们讲《尧典》,当讲到《尧典》里的十二州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的制度时,有个叫谭其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讲错了!”然后便指出了错误所在.顾颉刚丝毫没有生气,而是嘱咐谭其骧把不同意见写成书面材料交给自己.谭其骧课后查阅了大量资料交给顾颉刚,顾颉刚看完后,说有哪几条说服了我,哪几条没说服我,于是谭其骧又找了些资料来论证.这样反复几次,最后,顾颉刚把讨论的这些内容写在了讲义上,在课堂上说:“谭其骧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帮我纠正了很多错误;但他的意见也有我不同意的,这些都让我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17.
刘梦溪 《教育》2011,(20):46-47
张舜徽,1911年8月5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自幼没有进过学堂,完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于1952年写成,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考试监察、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百官职权等做了详细的概括与比照,并在概括与比照的基础上提炼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智慧,点明了近代中国对传统精神文化的误读、偏解,《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张莉 《现代语文》2011,(3):140-141
与一般的知识性学习不同,作文写作是学生对一般知识性学习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也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20.
黄龙汤 《教师博览》2011,(10):24-25
黄侃任教,常常身穿蓝缎子团花长袍,黑缎子马褂,头戴一顶黑绒瓜皮帽,腰间露出一条白绸带。每次授课,讲到紧要精彩处,他会戛然而止,对学生说: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潘光旦在西南联大讲课时,每次走进教室,先从身上掏出一包香烟,抽出一支,问学生抽不抽,学生当然不抽,他便点燃那支烟,开始上课。由于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