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铁树开花     
成语"铁树开花"出自明代王济的<君子堂日询手镜>:"吴浙间尝有俗谚云,见事难成,而云须铁树开花."它的本意是说用铁制作的树,是断然不能开花的.清朝有个诗人写过一首诗,说道:"吴侬莫向天南笑,铁树频年已放花."至今在江浙一带民间还有"铁树能开花,哑巴会讲话","千年铁树开了花"等俗谚.现在,人们常用"铁树开花"这个成语来比喻事物非常罕见,或事情难以成功.  相似文献   

2.
铁树频频开花原因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认为铁树开花是受热效应和光效应等物理因素,CO2和矿质元素充足等化学因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地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铁树的营养生长周期和生殖生长周期发生了改变,导致热带以外生长的铁树频频开花。  相似文献   

3.
铁树开花不常见,结籽更稀罕。我们利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使相距较远又相对封闭的开花铁树,结出了珍贵的种子,并对种子发育过程进行了追踪观察,为缺乏自然授粉条件的铁树和其他雌雄异株的珍稀植物制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老师,蜘蛛在教室后面的绿化带上织了一张网。”“我看到假山旁水池里的水葫芦开紫色花了。”“昨天我看到北斗星了!”“新鲜校园新发现”,是我们班上经常开展的一个活动。两年前刚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时,我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过星星了?”“你能说出校园里的鸟的名字吗?”孩子们都很茫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好奇和灵敏的感知。同时,他们对虚拟游戏世界的沉迷,对物质追求的攀比,却有增无减。我感到,确实需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之外,学习之余,时时感受到新的兴奋点,找到新的能力增长点,这就是我开展这个活动的初衷。学校升旗台后面有四棵铁树,去年有两棵的主干正中向上长出玉米状的黄色的东西。班上有同学注意到了,立刻发布消息。大家在网上一查,正是铁树开的花啊。后来我组织全班专门进行观察,写了观察日记,还有学生就这个现象问了家长,查了资料,在观察日记里引用了“铁树开花,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富贵荣华”等俗语,足见铁树开花的不易。而今年,旗台后面的另外两株铁树竟然也开花了!这引起了同学们更大的兴趣。一个春天的早上,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黄莺被风吹落到地上,被几个最早到校的同学发现了,连校长也来关...  相似文献   

5.
铁树是难得开花的。人们常用“聋儿说话,铁树开花”作比,正说明了聋儿说话是何其艰难。然而,在扬州市聋儿康复中心,一群聋儿正围坐在一块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当孩子们唱到“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时,竟一个个直朝一位中年教师的怀里钻,还娇嗔地喊着:“老师,亲亲我!”中年女教师微笑着展开双臂,亲切地唤着每个聋儿的名字,逐个搂在怀里亲一亲稚嫩的脸蛋。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开始传入我国,距今将近两千年了。它的传入,对汉语成语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姿多彩富于生命力的佛教成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汉语成语百花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铁树开花、水涨船高、七手八  相似文献   

7.
铁树开花     
在一户人家的小院里,种着一棵铁树、一株月季和一丛蔷薇。月季和蔷薇从春天开始就不停地开放,花朵总是那么一束束,一串串,开得热热闹闹、艳丽多姿。唯独那棵铁树,始终没有开花。月季嘲笑铁树:“你啊,没什么品位的家伙!连朵花也不会开,不像我这个‘花中皇后’,这里的水土适宜,我一年四季都开花。特别是春天来临时,蜜蜂、蝴蝶都围着我转,  相似文献   

8.
我家的铁树     
我家种养了两株铁树,妈妈说已经快二十年了,是一雌一雄。平时,铁树很难分得出雌雄,只有开花时才容易分辨。这几年,年年都开花呢!我们对两株铁树很爱护。夏天怕晒,我们用防晒布把它们遮住;下雪天怕冻,我们用一根很粗的绳子,四个人才能把它们拉进房子里。铁树四季常绿,却很少开花。我家的雄树  相似文献   

9.
一、组织同学观察校内的小花园虽然花园很小,但品种繁多,景色迷人。同学们平时天天见到但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甚至有些花木连名字也叫不出来,更不知道什么季节开花。我校的小花园有铁树、棕树、松柏、香樟、腊梅、桂花、茶花、月季花等近百种名贵花木,布局造型又美观。我联系课程内容让同学们在“小花园”里玩个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认识了不少花木,初步了解花木幼苗的繁殖方法。他们知道铁树是常绿乔木,冷热皆宜,生长顽强,是有雌有雄的植物。但不能与其他树一样年年开花,必须要树身长到一定大后在适宜的气候…  相似文献   

10.
铁树的老家在热带,习惯于热带生活,所以特别怕冷。在我国广州地区,铁树可长到3-4米高。在东南亚一带,有的铁树竟高达20多米。但在我国北方,铁树则长得很矮小,一般为盆景植物。其实,铁树并不是不容易开花。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哲学 ,学生和老师都头疼 :学生感到难学 ,老师感到难教。其实 ,哲学来自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尤其是一些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俗谚俚语、古语成语、诗词对联、寓言神话、当代漫画中都可以发现哲学的影子。笔者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笑话 ,并把它用到哲学课教学 ,大受学生欢迎。现整理其中一部分成文 ,以飨同行。这是什么年轻的女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后 ,向学生们问道 :“同学们 ,这是什么 ?”“屁股 !”学生们齐声答道。女教师哭着跑出了教室 ,并把状告到校长那里 :“真是 ,学生们嘲笑人。”校长来到…  相似文献   

13.
昙花一现     
花的寿命有较大的差异。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一种兰花能开80天。至于寿命短的花,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昙花,它在晚上开花,一般只能开2~4小时,所以人们常用成语“昙花一现”,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或者出现后很快消失。这一成语出自《妙法莲华经》: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有许多长期为人们习用、结构较固定、言简意赅的词组或短句,叫成语。构成成语的词,主要是实词,但也有一些文言虚词,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老成语,保留有更多的虚词。象“之乎者也”、“何其相似乃尔”、“不宁唯是”,全由文言虚词构成。有的四字成语,三个字是虚词,如:“忘乎所以”、“如此而已”。也有些成语保留了文言的句式特点,如“不亦乐乎”、“唯利是图”、“何去何从”。因此,了解成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对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是颇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成语也有三个字的?对呀!同学们最了解的可能是四字成语,其实,成语家族成员可多了!除了三字、四字成语,还有五字的,如“小巫见大巫”、“天下无难事”:有六字的,如“风马牛不相及”、“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字、十字甚至十字以上的。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一文在介绍“引证法”时,有这样几句说明:“引证法,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来证明个别性论点.这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性言论,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和领袖的有关论述或名人如鲁迅等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除此而外,公认的原则、公理、格言、成语、俗谚等,也都可以用来作为立论的根据.”这里,编者将“引证法’等同于“事理论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成语,主要指习用的古语、俗谚以及能独立表意的词组、短语。大都约定俗成,结构固定。成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前代故事等,二是历代流通度大、影响甚广的经典著作。正是由于成语的这两个来源,决定了成语含有前代语言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集中体现在词义、语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七个才子六个癫”是流传在苏杭一带的俗谚。这句俗谚中的“才子”是指读书人中所谓的佼佼者,“癫”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死读书者,完全脱离生活实际近似癫傻的书呆子;一是指恃才傲物,放荡不羁,举止怪异,貌似癫狂实则大智若愚、名副其实的俊士。七个才子中有六个癫,是通过数量多少的对比,讽刺死读书、食古不化的书呆子多,感慨大智若愚的俊士很少。它源自清代乾隆年间苏杭地区的一个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19.
铁树开花     
“铁树种(zhong)类(lei)很(hen)多,开花缓(huan)慢(man),从幼(you)苗(miao)到开花往(wang)往需(xu)要十几年甚(shen)至(zhi)几十年,开花周期也不同,且(qie)花姿(zi)百态(tai)。铁树开花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成语,为数不少。可是,许多中学毕业生所掌握的成语却并不很多。而在这不很多的成语中,还有许多是一知半解,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譬如:学过“含沙射影”却不知什么是“鬼蜮伎俩”;懂得“和氏之璧”却对“荆山之玉”一无所知;会讲“鸡犬升天”而对“淮南鸡犬”却一窍不通。以上情况,牵涉到同源成语的教学。所谓“同源成语”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同出于一篇文章或寓言故事的。如《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