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娟 《新闻世界》2009,(9):68-69
《实话实说》开启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序幕,《一虎一席谈》则代表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一个新高度。本文从《实话实说》与《一虎一席谈》在选题、谈话模式以及节目中人的魅力几个方面的比较中探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多一份关怀,少一些作秀——析当今电视情感类谈话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佩菊 《视听界》2006,(4):79-80
综观各电视频道,各类谈话节目中风头最劲的当属情感类谈话节目。央视的《艺术人生》、江苏台的《情感之旅》、河北台的《真情旋律》、湖南卫视的《真情》都是这些电视台的招牌节目。情感类谈话节目从上世纪末初现荧屏,到前几年持续走红,直至逐渐降温,其经历颇耐人寻味。不难看出,在经过了几年的成长、发展后,目前这类节目正逐渐进入瓶颈期,因此,分析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症结,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就显得必要。一、存在问题情感类谈话节目的出现,无疑能满足人们对情感的诉求,为人们打开了一个直面感情的世界,观照内心真实的窗口。在被访者…  相似文献   

3.
张时 《新闻传播》2006,(5):58-58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国外也称talk show,在我国一般是以1996年3月开播的《实话实说》为电视谈话类节目产生的标志。此后,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引进了谈话节目这一节目形态,越来越多的节目类型采用了电视谈话的形式。在我国众多电视谈话类节目中不乏精品,比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面对面》、《超级访问》等等。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播》2003,(2):85-87
本文以《实话实说》和《对话》两个节目对同一位嘉宾的采访为范例,进行比较研究,分别从节目出台背景、节目的定位、运作方式以及观众收视期待几个方面,探讨了谈话节目不同风格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9,(3):18-18
事件回放: 近年来,谈话类节目大盛荧屏。除了《鲁豫有约》之外,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艺术人生》、《半边天》、《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知名访谈节目,其他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目前,很多节目的收视率都在走下坡路,在几个月前,网络上曾爆发了一次对鲁豫本人的大规模声讨,并认为内地访谈节目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相似文献   

6.
阎国才 《新闻前哨》2007,(11):69-70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首创的《实话实说》节目,填补了中国30多年来电视谈话节目的空白。随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新闻频道到综合频道,各台各频道都开办了自己的谈话节目,其中如《锵锵三人行》、《对话》、《艺术人生》、《新闻会客厅》等早已为观众耳熟能详。作为基层的郧县广播电视台,也乘此东风,于2001年元月,开办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谈话节目《汉江漫话》。  相似文献   

7.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在西方已有多年的历史,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节目,开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1996年3月6日开播《实话实说》,开辟了人际交流的新空间,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谈话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8.
张军红 《新闻爱好者》2011,(12):108-109
电视谈话节目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节目品牌的建构。《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从开播至今,在众多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却长期保持在前几位。两档节目虽同属电视谈话节目,同样以明星为访谈对象,但通过电视节目品牌建构形成了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节目特色,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9.
贺义廉 《新闻爱好者》2011,(24):108-109
电视谈话节目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节目品牌的建构。《艺术人生》与《超级访问》从开播至今,在众多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却长期保持在前几位。两档节目虽同属电视谈话节目,同样以明星为访谈对象,但通过电视节目品牌建构形成了风格迥异、独具魅力的节目特色,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
"从1992年东方电视台播出的《东方直播室》至今,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实话实说》、《对话》、《艺术人生》、《超级访问》等许多优秀谈话节目的共同努力,这个原本源于国外的节目样式终于在中国扎下根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危机和转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虹 《新闻界》2005,(2):64-65
自1996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走红之后,全国各个电视台的各档节目纷纷效尤,各类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电视谈话节目步入“众语喧哗”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已有179个,基本上每一个省级电视台都有自己的谈话节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央电视台的《对话》、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北京电视台的《国际双行线》、  相似文献   

12.
谈话类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诞生到现在,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层出不穷。根据节目风格,电视谈话节目主要分为:时政类(如中央台《国际观察》、《新闻会客厅》)、情感类(如中央台《艺术人生》)、娱乐类(如上海台《东方夜谈》、重庆台《龙门阵》、四川台《星随我动》等)。  相似文献   

13.
现在,全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如果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超级访问》等等这些节目,都在不断尝试着新的表现形式,以避免单纯谈话可能会带来的枯燥和单调。换句话说,电视谈话节目中“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它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江怡平 《视听界》2005,(1):51-53
我国的谈话节目脱胎于美国的Talk Show,90年代随着《实话实说》的热播而日益兴盛起来。之后很多电视台都设立了自己的谈话节目。这些节目从谈话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通群众为嘉宾,谈论的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和内容,比如《实话实说》、《当代工人》、《有话大家说》等;  相似文献   

15.
电视谈话节目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上海东方电视台1993年1月开播的《东方直播室》,是对这种节目形式的最早尝试。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热潮的兴起,则是1996年3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实话实说》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湖北卫视的《往事》、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北京卫视的《国际双行线》等。  相似文献   

16.
电视台在经历了综艺晚会热、纪录片热和纪实电视剧热之后,又出现了电视“谈话热”。中央电视台以综艺类的谈话节目《十二演播室》为发端,经过访谈型的谈话节目《焦点访谈》,而后又推出了论辩型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现今谈话类节目已伸展到各个领域。从实录性的,到理论性的;从生活服务性的,到科学知识性的,可以说无处没有“谈话”。荧屏兴起了“谈话热”!  相似文献   

17.
从1996年《实话实说》在全国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攀升。从此电视谈话节目遍地开花,如《超级访问》《张越访谈》《鲁豫有约》《非常接触》等。但不同的节目由于节目定位、话题选择的不同等导致了节目风格迥异。《鲁豫有约》作为一档优秀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其话题选择有着不同的特点,从《鲁豫有约》的话题选择,我们能发现一些谈话节目话题选择的端倪。  相似文献   

18.
王莹  王卫蜂 《视听纵横》2009,(1):105-106
电视短片因其独特的作用,在当前各种谈话类节目中被广泛运用。无论《艺术人生》、《实话实说》、《鲁豫有约》等知名节目,还是各级地方电视台自办的各种谈话类节目,宾主双方话匣子一打开,似乎总也离不开电视短片来穿插协调。而电视短片也是形式不断翻新,为整台节目增味添彩。  相似文献   

19.
电视谈话节目起始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末,CBS的《60分钟》记者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他们关注世界热点问题、焦点人物,聚焦于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出身于新闻记者的克朗凯特、丹·拉瑟等著名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谈话节目时,节目与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交相辉映,使得新闻谈话节目日臻成熟。可以说,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个性化。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应该是始于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这个40分钟的新闻杂志型节目播出伊始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是“开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1994年《焦点访谈》创办,从此关于各种社会生活题材的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如新闻访谈、人物访谈、演播室聊天、情感交流、热线直播等。而这样的谈话类节目也成就了像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等一大批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以其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主持风格,进入了我国寻常百姓家,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综艺节目类型不断推陈出新,娱乐类谈话节目却相继停播改版,为摆脱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边缘化困境,不少节目重新定位后再启航却收效甚微。本文在霍尔"编码与译码"理论视角下,将台湾代表性综艺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与原班人马首次内地试水的新节目《真相吧!花花万物》进行对比分析,聚焦于节目如何进行"编码"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受众的"译码"需求,传递共通的意义,让老牌节目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