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又迁至延州),抗击西夏。在这个时期,他作《渔家傲》歌数阙,且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历述镇边之劳苦。本词是其中的一首。词的上阕着重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当时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截然不同的风光。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对西北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此处的“异”字就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  相似文献   

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主持防御西夏的战事。当时西夏王朝方兴未艾,兵力强盛,曾一再挫败宋军,延州城寨被焚掠殆尽。范仲淹  相似文献   

3.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思家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4.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戍边四年,范仲淹亲身体验到戍边将士的艰辛和思家不能回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5.
宋仁宗时代,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强盛起来,不断侵扰中原地区,宋王朝则屡战屡败。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延安市),守边四年,终于遏制了西夏军的侵扰,安定了局势,显示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当时边上歌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在守边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的边塞词,《渔家傲》即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上片写塞外秋光,一片凄凉。“塞下  相似文献   

6.
正【我解读】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让后世对他膜拜敬仰。而他并不仅是位满怀政治抱负的文臣,更是一位威震西北边陲的武将。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  相似文献   

7.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在仁宗康定元年(1040)八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抗击西夏。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阅读》2007,(4):14-14
北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势日渐危急,西北边陲面临着西夏王国的危胁,而朝廷又政策不利,统治因采取重内轻外的措施,造成边疆长期放松警戒,武备废弛。1038年,西夏国元昊称帝,宋王朝忙中出错,虽扬言讨伐,却缺兵少将,仓皇上阵,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担任陕西经略要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分析这首词说:“公元一○四○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此后继续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在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当时民歌中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形象。这首词是他在西北军中作。词中表达出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燕然未勒归无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以及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  相似文献   

10.
一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勤奋求学,昼夜不息。冬夜疲惫时,就以冷水沃面;饭食不给,常以糜粥糊口。他苦学数年,终于通晓“六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升为大理寺丞(掌刑狱的官名)。他从政后,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已任。在朝廷上,敢于直谏,评论是非,一往直前,不避权贵,并能砥砺操行,讲求气节。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县),仲淹被派为陕西经略安抚付使(边防军事付长官)抵抗西夏.范仲淹为将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  相似文献   

11.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入侵西北边疆(甘肃省西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一带)。朝廷遣诸路进讨,屡遭挫败,形势十分危急。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出镇边塞。他作为宋一代名臣,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突出的才能,到任后迅即整顿州兵,分军教习,大兴营田,招还流亡,使西北前线的形势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他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幼年贫困力学,宋真宗大中祥符进士。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是当时主张革新的进步政治党派的首领之一。少年时就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后来又把这一思想写进《岳阳楼记》,至今仍为人所传诵。《渔家傲》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1040——1045)间,当时作者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县),他爱抚士卒,号令严明,边防巩固,使西夏不敢轻易冒犯,被称为“范老子胸中有数万  相似文献   

13.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革新者,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他虽不以词称,但为数不多的词作,却表现出雄伟的气势,奔放的感情,摒弃了五代以来的绮蘼词风,开拓出新的题材和意境,成为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渔家傲》一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词谱》卷十四)。此词为范仲淹戍边西北时所作的乐歌之一。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市),爱抚士兵,体  相似文献   

16.
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镇边之苦。”(见《白香词谱笺》)从这则记载中可知,范仲淹在紧张的镇边之时,曾填写了一组《渔家傲》的乐歌,反映边塞劳苦的戍守生活。可惜的是留传的仅存一首,其余的早已散佚。范仲淹奉命戌守边塞,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党项羌族,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北宋王朝相抗衡。西夏统治者抢夺财富,掳掠边民,侵犯疆土,气焰嚣张。宋仁宗为了制止西夏的大举入侵,派遣了以夏竦为首的一批重要将  相似文献   

17.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三黜之后的范仲淹于败军之际受命守边。为扭转败局,有效抵御西夏入侵,他对西北地区军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战局面貌为之一新,其民族观也在这一时期初步成型并得以集中的贯彻实施。文章认为:范仲淹经略边地的作为彰显了他的人本主义理念,其御边所取的成功是他奉行正确民族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苏州民间有一味家常菜——雪里蕻豆瓣汤。这汤口味鲜美,经济实惠。要想知道这道菜的由来,还得慢慢说来!大宋年间,范仲淹官居相位,由于权奸作祟,被贬到延安任总兵。延安地处北宋与西夏的交界。两国连年征战,打仗合谈,合谈打仗,总是不得安宁。延安终日黄沙滚滚,别说庄稼长不好,就连吃水都困难,何况还有敌人不断骚扰。范仲淹到延安上任时,随身带了四个大行囊,别人以为是总兵的四季衣裳,实际上范仲淹是个有  相似文献   

19.
<正>范仲淹早年家中贫困,但是他酷爱读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走向政坛,成为北宋庆历年间政治改革的领袖。他在镇守西北边疆时,对抵御西夏,巩固国防也做过很大的贡献。好多人在做了大官之后,往往就中断了读书和写作,整天只顾忙于钩心斗角和玩弄权术。可范仲淹却不是这样,作为政治家的他,还能同时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这要得益于他的"弯腰"  相似文献   

20.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