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2025"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要求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提升办学层次、扩大高端技能型人才供给规模、构建融通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为我国制造业强国战略作支撑。应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弘扬和培育"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工匠精神;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助推职业教育走向开放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校企合作"升级版"。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石。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崛起的"三步走"战略。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制造业强国的崛起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现实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普通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和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再工业化"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的支撑。同样,我国也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定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问题及未来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胡斌武、陈朝阳、吴杰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中撰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制造业战略计划,解读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指南,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对未来人才的新诉求,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当今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正在做顶层设计,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新兴科技和新产业领域。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向中国工业实力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大量优质的职业人才作为支撑,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这一需求。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发展输送优秀人才,国家不断在政策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四一"人才培养模式(即:三方参与、二主体实施、四要素构成、目标与标准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颖超 《职教通讯》2015,(29):13-14
职业教育事关"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但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必须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分析阻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认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生源质量低下,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即在于国家出台政策、制度逐步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唯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经济的发展维持都离不开制造业。目前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调整对策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行列,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快速有力的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中国制造发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沈言锦 《成人教育》2016,(11):48-51
面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是职业教育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革新、课程重组、专业重建、信息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深度、宽度和质量;强化“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研究;构建三位一体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刘岩 《职教通讯》2017,(16):68-72
"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适应"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前不久,国家正式颁布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文件,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具体化。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成为我们目前需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关键。通过改进职业教育的教学环节,将工匠精神所内含的价值取向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以适应中国制造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重镇,福建省泉州市被敲定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级市试点。3月28日,泉州市正式发布由中国工程院牵头制定的《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这标志着"泉州制造2025"及发展智能制造、提升质量品牌、发展服务型制造3个专项行动计划正式步入实施阶段。泉州正在向"制造强市"的转型升级之路强势迈进,被赋予了工业强国战略的样本意义。但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泉州何以突出重围,成为"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   

12.
品读     
<正>将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改革创新、内涵建设,促进公平和对外开放;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多样化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改进教学和规范管理相结合,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吻合度。——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谈"十三五"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智库"为其出谋划策。通过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改革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变革职业教育组织模式,回应制造业转型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期盼。通过明确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创新研究方法,加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智库研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拓宽职业教育智库筹资渠道,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智库建设的路径。最终助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制造2025》战略拉开了中国奔向"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发展的大幕。东莞、泉州等地率先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湖南、天津等省市积极发展优势制造领域,以期在制造强省/市的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坐标点,大连、武汉等市借助《中国制造2025》战略支点,制定并推出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推动当地制造业新一轮全面振兴。各地因地制宜,正在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制造正在迈出"由大变强"第一步。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记者从中梳理出六个关键词,力求刻画《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意图。制造强国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中国制造2025》的全部内涵,工信部部长苗圩的答案是"由大变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但制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关于弘扬"工匠精神"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在此之前,从5月1日起,中央电视台即开播《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7.
<正>迟俊在《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工业4.0"契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德国采取的举措,进而提出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工业4.0"契合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示。在德国将"工业4.0"确定为国家战略时,德国职业教育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工业4.0"发展的掣肘,主要表现在:1.职业教育生源总量下降,不仅入学学生总量下降,人才培养数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这一问题,此时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是如何应对工业4.0的有关经验。目前,德国在该问题上呈现以下几个动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职业教育4.0。"没有教育4.0就没有工业4.0"、"不存在没有教育4.0的工业4.0",这是当前德国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一种观点。由工业4.0所引发的以信息化、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绘制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的技能人才。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中较为严峻的技能短缺状况,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瓶颈因素。为此,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技能短缺治理的实践经验,需要制定出台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推动职业教育市场化和职业培训多元化改革,创造条件支持和保障企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基地简介2017年,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根据我国教育"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促进计划,联合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FANUC、通用电气、菲尼克斯电气集团等企业,共同建设"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025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打造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工业4.0"为背景,按照《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采用当今前沿的控制技术(例如工业机器人、DCS系统、PLC系统、SCADA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