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2.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呐喊>自序》,还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于这篇生疏的课文,有的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以如下几点肤浅的理解谨供参考,并请批评指正。一、学习本文有什么意义? 鲁迅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说明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为此,他在本文中自叙了创作《呐喊》前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鲁迅早期的生活和思想,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呐喊》以鲁迅第一个创作的结集问世,作者是需要向广大读者作一番自我介绍的。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小说集取名“呐喊”的原因,亦即自己怎样脱离了“寂寞”和“悲哀”而发出战斗“呐喊”的缘由,又不能不对自己走过的一段生活道路及思想演变的历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因此,这篇《自序》就成为鲁迅的第一篇,也是较为详尽的一篇自叙传略。  相似文献   

4.
鲁迅出版了《呐喊》之后,继续创作。一九二六年八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了小说集《仿徨》。鲁迅自评这些作品战斗的意气冷了不少,因谓之《彷徨》。过去曾有评论说:鲁迅的创作始于《呐喊》而终于《彷徨》,暗讽鲁迅创作上的没落。其实,并非鲁迅想停止呐喊。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运动营垒分化;文苑寂寞,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他因为找不到新战友而苦闷彷徨,却又未在彷徨中止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求索中继续战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6.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7.
苗金德 《现代语文》2009,(9):102-104
我们读《呐喊&#183;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个伟人的基座。因此笔者以为要认识鲁迅成为伟人的早期生活,《呐喊&#183;自序》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因为鲁迅本人已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伟人并终而成为伟人的。  相似文献   

8.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鲁迅写白话小说开始于一九一八年的《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写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共三十三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库中的珍品。鲁迅所以能“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出这么多的优秀作品,除了他是一个“革命人”和投身于社会斗争“旋涡的中心”这两个基本条件外,就是他能熔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传统于一炉,把炼出的“钢”加在自己  相似文献   

12.
1924年,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一文中谈到,鲁迅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不但感到极为沉痛,而且此后一看到这本书就讨厌。鲁迅对此事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如此强烈?因为他很不愿意孩子们读到他这些阴惨寒凉的作品,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处处“吃人”的《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进而愤激地说,这本书不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应该让它绝版。他甚至不想再写这一类的小说。鲁迅的这个态度表明了他对语文课本的一种想像,在他看来,不应该老是在课堂上声…  相似文献   

13.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写于1918至1922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新文化运动正在蓬勃开展。鲁迅说,他“呐喊几声,目的在于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为他们扬威助阵,使他们无畏地前进。《坟》是鲁迅的论文和杂文集。写于1907至1925年。他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杂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6.
施一新同志的考据(见《中学语文》今年七月号《“豆腐西施”源于〈何典〉》),有一个不能算小的疏忽:《故乡》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五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呐喊》注释);就是课本原文后面,也明白印着作者自注的写作时间——“一九二一年一月”。可是,如同施文所说,鲁迅却是在一九二六年刘半农先生校勘再版《何典》请他作序的时候,方才读到这本书的;这以前两三年,他仅仅在《申报馆书目续集》上偶然看到过  相似文献   

17.
《呐喊》、《彷徨》和《野草》一样,采取了象征手法,但二者在运用上并不相同。鲁迅的散文诗,主要为抒写个人的“小感想”,故往往通篇基本上贯彻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而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时而采用象征手法,主要为了更深刻、更生动地揭示人生,是与写实方法的运用紧密结合的。 那么,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具体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呢? 先来看《狂人日记》和《长明灯》。这两个作品都进行了严格的现实主义描写。然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文艺史上出现过多种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虽是一篇浪漫主义作品,但从《孔乙己》以后的《呐喊》《徬徨》中的全部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鲁迅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总的来说是从现实主义开始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要求“真”,所谓“真”,就是真实,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如果离开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失去了艺术魁力。《呐喊》《徬徨》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高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徐健《〈呐喊〉自序》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3日。但该序不仅是一篇导读《呐喊》的书序,也是一幅描绘鲁迅早期人生生活的画卷,更是一个解读鲁迅思想轨迹的最直接、最原味、最可靠的文本注解,从中可透视鲁迅人生的选择和思想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