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因偏爱带厂铭邮票,每年岁末都要到邮票公司帮忙撕票,以便得到心仪的收藏品。蛇年伊始,我又来到邮票公司帮忙,在撕票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千年帝京”图邮票漏齿六方连。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幸好发现及时,没有将邮票撕坏,忧的是邮票已经被上下对折,出现了折痕。  相似文献   

2.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14,(11):33-35
美国集邮家霍奇纳其人今年4月28日,美国著名集邮家约翰·M·霍奇纳(JohnM.Hotchner)著文,回顾美国集邮60年的变迁,文章标题就叫《过去的60年》(The Last 60Years)。笔者以前曾介绍过英国邮票20年来的变化(参见120342),但那一篇谈论的只是邮票而不是集邮活动,现在有了机会来听一听美国集邮家对美国集邮60年历史的评价。霍奇纳(图1)在美国集邮界声名赫赫。  相似文献   

3.
集邮一忆     
我在集邮过程中有几件难忘之事,至今还遥遥有所记忆,虽然自己的藏品并不丰富,仅孤芳自赏而已,但也常常牵惹我那丝丝情怀。其中,以1990年加入山东梁山《中华邮学会》最不能忘:一则因为我  相似文献   

4.
6月20日,福州市集邮公司召集部分集邮家和邮协骨干,就2015年10月在福州举办的全国首届青运会申请发行邮票事宜进行研讨。大家就邮票发行的枚数、面值、形式尤其是如何充分体现福州特色元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林丰年 《集邮博览》2010,(10):32-33
水原明窗先生1924年生于日本奈川县,是日本著名集邮家。1993年病逝。他生前曾担任日本邮趣协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收集研究中国邮票,积极推进中日友好交往,与我国多位集邮家之间具有深厚情谊,是我国集邮界所熟悉和尊敬的一位老朋友。  相似文献   

6.
近日见到《上海集邮》2011年第5期,有一篇短小的文字映入眼帘:"台湾集邮家唐存政(祖籍江苏阜宁)于2010年10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86岁。唐老从创刊《集邮汇报》和《邮史研究》起,每年向本部惠赠刊物。"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与唐存政先生约定交换邮品,主要是互寄新邮首日封,但自2010年8月9日"台湾近代画作"首日封之后,再也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函件,我原以为他可能因外出或忙于其他事情未办理,到了11月2日我收到了自己寄给唐先生的首日封、片  相似文献   

7.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8.
当我提笔要写这篇序言时,感觉笔重千斤,有很负重的压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觉得难以胜任。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集邮大家郭润康先生出版《集邮传真》专著时,曾要求我为其专著写序。我虽受宠若惊,但  相似文献   

9.
集邮九问     
张益茂 《集邮博览》2010,(12):12-14
1.是谁引导你集邮?我的母亲。1998年夏,我随父母回到乡下,在姨妈家里看见了三本集邮册,里面花花绿绿的邮票对我产生强大的磁力。于是"集邮"这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印在我脑海里。但童年的印象往往如风疾逝,两三个月的功夫,"集邮"又悄悄从我记忆中溜走。直到1999年初某天,母亲带着我逛街,路过一间小书店。在书店里,母亲从书架不起眼的位置挑出一本薄薄的书,是王泰来先生编著的  相似文献   

10.
刘昌健不是大家想象中藏品丰富的老集邮者,也不是研究有成的资深集邮家,他是一个青年集邮者。刘昌健出生于1984年,由于患有先天性疾病,在他坚持读完小学五年级后,  相似文献   

11.
《集邮博览》2013,(5):92
五一特惠活动(2013.5.1—2013.5.31)S83《谈集邮》邵洵美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发行,平装32开本,124页,定价20元。《谈集邮》为"邵洵美作品系列"邮话卷,收录邵洵美关于中国邮票的文章及译文共计六十余篇。其中"中国邮票讲话"系作者自1943年3月1日至4月30日在上海《新申报》上连续发表的,自海关大龙邮票讲到中信百  相似文献   

12.
集邮九问     
李鸿远 《集邮博览》2008,(11):35-35
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1950年初,我的舅父从大西南的重庆市寄来一枚贴有"西南进军图加盖"票的实寄封,信是寄给我母亲的。当时我就对印有毛泽东和朱德像的"大进军图案"的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集邮,当然是以收集信销票为主。  相似文献   

13.
1979年底我从邮电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邮票总公司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十四年,大约占我工作经历的三分之一。期间亲历了中国集邮业务自"文化大革命"被迫停顿以后的恢复、发展乃至火爆,再逐步回落的整个过程。回想这段经历我感到亲切、充实和快慰,因为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结交了很多知心朋友,也经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1956年,我在成都上初二,班上让我负责办墙报。报头设计需要参考资料,无意中我发现邮票上的图案很好看,便用它来作报头、插图的蓝本,从那时便开始寻找信销邮票。有次历史考试,一道关于太平天国的题一时答不全。正  相似文献   

15.
"文革"十年,不堪回首。当时集邮作为"资产阶级嗜好"和"封、资、修"活动,属"革命的对象"被批判禁止。"文革"开始后,集邮公司被勒令停业、集邮刊物停刊;一批邮票设计师靠边站。在我国发行的836种邮票中,除少数革命题材外,其他一律停止出售与使用,有729种被销毁。原中华邮政时期的多数邮票也属清除范围;所有外国邮票,包括东欧"修正主义"国家的邮票11.5万枚和伪政权邮票亦销毁。对国家库存的档案、资料及其珍贵邮票,包括清代大龙、小龙、万寿等23种、数以万计的珍邮通通烧毁;最最令人痛心的是1953年邮电部派吴凤岗等赴英国接收原国民党政府遗留伦敦的各种邮票原票和776枚红印花原票,亦未逃脱厄运,均化为灰烬。在"文革"破四旧时期,抄家是家常  相似文献   

16.
信息     
《集邮博览》2012,(7):92-93
中国邮政发行《航天》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相关邮品本刊讯6月25日,中国邮政为纪念"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实现手动对接,发行《航天》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一枚。为配合邮票的发行,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2009,(4):24-25
1集邮组织中国集邮的真正复兴是从1978年开始的。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一年。5月掀起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以  相似文献   

18.
集邮九问     
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读小学时,远在上海的父亲每次来信或回家,总是寄上或带来一些邮票。由于记住了我国发行的"太平天国起义百年"邮票年代上的信息,我在历史考试时一下子就答上了"1851年",因为邮票是1951年发行的。那时正是举国上下高唱《莫斯科-北京》的中苏友好的热情岁  相似文献   

19.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寓诸万物;万物有大美而不语,得之在人。收藏的种类干门万户,各有其美,因此,从直观的意义上说,收藏就是在集美。懂得汇天下之美,就要有一种宽容的品质,不仅能汇集,还可以欣赏天下之美,那一定要有明鉴中外、神通古今的智慧。在各式各样的收藏活动中,邮票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门类,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她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方寸天地包罗万象,她可以涵盖绘画、摄影、雕塑、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形式;她的内容更是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