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作为公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是公民教育实施的重要对象。当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减弱、责任意识较低、公德意识缺失的现象不可忽视。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公民素质水准的同时,带动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关注大学生素质和命运的体现,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把握现在、走向未来的重要举措。以"一中心双基地四平台",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从民主政治建设视域出发,在分析公民意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公民意识缺乏问题,采取积极策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此认识,笔者提出了“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所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由公民构成、以公民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全社会造就大量的具备公民意识、道德,有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合格公民。公民教育则是造就合格公民的基本方式。相应地,加强、改进公民教育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一、造就公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我们要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政府治国理政和人民不懈追寻的美好愿景。公民素质,尤其是当前社会建设者和实践者——成人公民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教育“公益性”和“非产业化”的定论,无疑为成人教育反思自我、重新定位提供新的背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了成人教育的公民教育使命这一命题,通过对成人公民教育与前成人公民教育的区分界定,成人公民教育原则以及推进成人公民教育策略的探究,以期对和谐社会视域下成人公民教育实践开展与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日渐增强的重要社会背景之下,感恩教育的边界问题尤为凸显。虽然当前德育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迫切吁求感恩教育,但公民意识的日渐增强又同时吁求为感恩教育划定合理边界,亦即感恩教育不能过度。以公民意识为分析视域,可以从目标、思维方式、权利自由与义务责任等三个层面为感恩教育划定合理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多方面解读。从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以大量的合格公民为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资格被普遍给予社会成员,但具备公民资格并不意味着就是合格公民。公民从名义到实质需要一个过程。合格公民的造就离不开教育,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手段。因此,加强公民教育就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公民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本文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落实的总称.公民意识教育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以提高公民身份认同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公民意识教育与班级制度建设在教育目标和性质等方面契合.从公民意识教育视域开展班级制度建设,应将公民意识融入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制度的具体内容、班级制度的执行和班级制度的落实四个维度中.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社会在中国曾被称为“市民社会”,并且沿用了黑格尔的批判,对公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存在严重的忽视。事实上,在开放性的工业社会条件下,公民社会正可以成为市场经济下自主、个性道德观的培育空间,同时为推动民主政治和公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创设平台,特别是对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从生活方式上改变熟人社会的状态,为公众的日常生活注入普遍性内容;另一方面它倡导理性、平等的交往原则,可以化解社会冲突和对立,通过催生公民道德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讨论和谐社会与教育之关系问题,基本观点是: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一方面,教育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育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前者是教育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关系的和谐;后者是教育诸要素自身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国情,契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模式中,公民参与既是犯罪治理的客观必要,也是刑事政策科学化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要求。我国目前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公民参与,无论在参与的范围还是参与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完善我国刑事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在社会基础构建、意识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实中存在着教育不均衡和不公平现象。在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公平亟待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实现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一重任的完成,必须倚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调控教育中诸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高校是瑶养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和谐社会中的高校如何构建,如何将政治的民主和教育的和谐结合起来从而相得益彰,这是本文着眼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之谓“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离不开独立自主的人格、平等原则、契约精神等一系列人的自律精神,而公民社会包含了这诸多因素,因此,只有培育公民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在批判吸收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全部理论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