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2.
他曾经是萨达姆政府时期的反对者,曾流亡海外;他现在是临时政府时期的外交官,赴任北京;他热爱物理与政治,但最终选择了政治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汉武盛世的开创,离不开汉武帝本人大刀阔斧的改革。汉武帝的治世思想是与他的政治统治融为一体的,他把"尊儒兴学"融会贯通于他的政治教育思想中,作为历代帝王的模范而广泛应用于封建正统思想中。  相似文献   

4.
汉武盛世的开创,离不开汉武帝本人大刀阔斧的改革。汉武帝的治世思想是与他的政治统治融为一体的,他把"尊儒兴学"融会贯通于他的政治教育思想中,作为历代帝王的模范而广泛应用于封建正统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组织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会员,是懂新闻学的。他的新闻观的核心,在于主张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他根据苏联教科书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借用来直接说明报纸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他以政治和阶级的眼光看待言论出版自由,要求赋予人权以政治目的。他要求新闻真实,但又根据政治军事的需要,将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政治表态,于是产生了报或不报、有意慢报,甚至故意报假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①青年的政治认同表征了青年对政治组织的合法性认同以及对政治单位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国际政治环境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增加了青年政治认同的变量因素和诸多危机.  相似文献   

7.
他才华横溢,阅历颇深,富有哲学家的头脑,是当今报道美国国会和政治屈指可数的权威电视记者。自1961年起,罗杰·马德开始报道国会和政治问题,26年从未间断。整整26年,他用自己的声音和笔,通过电视屏幕,勾勒出了美国国会和美国政治进程的全貌;他目睹了自肯尼迪总统以来的历届美国总统执政举动,深知其中的奥秘;他观察、分析了风云变幻的美国政治生活。国会议员们认为他是为其制造舆论、鸣锣开道的“干将”;现任总统里根把他视为自己的密友  相似文献   

8.
郎镝  杨柳青 《兰台世界》2016,(12):103-105
王符著《潜夫论》以体现他对国家政治的思考。在对汉末政治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设计了国家政治体系。在王符的国家政治体系理想中,他以帝王历史突出先王之治的优点,论群臣效能说明称典名实的必要,演士人群体强调正直之人的可贵,辩立国之本阐述民为国基的规律。这都源于他的经世致用的态度。论政正是士人的超越精神和批判态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努力将《汉志》研究纳入到政治改良和开启民智的思维框架之下。开启民智反映在他仿拟《汉志》撰作《日本书目志》中,而政治改良则反映在他藉《汉志》以辨伪古文经中。总体而言,他的《汉志》研究动机是政治的而非学术的,得出的结论亦往往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于1917年独掌山西的军政、民政大权以后,提出并开始推行他的用民政治.他基于自己对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化的认识,从与安民政治相比较的角度给用民政治作出了解释:"适时之政治作用与人生之发展企图相反者,为消极的安民政治;与之相顺者,为用民政治[1]63."他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通过"洗心术"与"六政三事"用民政治措施,大力加强其在当地的政治实力,维护其"山西王"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1.
洪迈是南宋的著名史学家,他在论述历史问题时往往能够作贯通考察,他在讲述历代政治时颇为注意汉唐之际的政治得失,是一个具有史学资鉴意识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立策(JosephPulitzer,1847—1911)献身报业近半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方法,对美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学作出了众所共认的贡献。普立策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办报思想联系密切。他的办报活动既有赚钱赢利的目的,也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动机。本文从分析普立策的政治思想入手,理清他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思想脉络,再分析从这块思想土壤上派生出来的他的报纸理论,以期勾勒出这位从匈牙利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建立新朝后的他雄心勃勃,开始推进政治改革。为配合政治改革,王莽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但他的经济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从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转为一名商人,似乎很多人对他的经商之路研究颇多,对其政治贡献关注过少。本文就对范蠡的政治贡献进行研究,探讨他是如何做到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相似文献   

15.
从文表叔对政治有情缘,有感受,只是没有时间和兴趣培养分析能力.心里没有政治,大不了落个"无知"的称号;对政治发生兴趣会落个什么下场,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他太忙,倒成全了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陈景润总是能躲就躲,能不发言就不发言,每当开会讨论的时候,他总是去图书馆看书或在宿舍里钻研学问.然而,尽管他竭力躲避着政治风暴,但政治风暴却没有放过他.  相似文献   

17.
顾颉刚一生可谓颇不得时。他依托五四时代思潮而创兴疑古派,却从此保持"第一印象"而不改,以致每逢政局变易而倍受激荡。抗战时期,他在学术层面虽受肯定,在政治层面则受到压抑,1940年抗战最困难之时他在昆明按照他最初"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的疑古思想大讲民族问题、地理问题,遭到傅斯年的痛责。1949年后,他尽量向"反封建"靠拢,以政治带动学术,在政治层面得到肯定,在学术层面则受到压抑。  相似文献   

18.
王姝 《大观周刊》2011,(49):13-13,11
《神学政治论》是17世纪荷兰的杰出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之一,他通过介绍其独特的以《圣经》历史解释《圣经》的方法阐述了他的神学政治观,通过对"上帝即自然”结论的研究分析了神权与统治权的关系,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神学政治的超越,为神学和政治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对后世唯物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这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以"善变"而著称,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曾三次宣布脱离政治,但三次都未能完全做到;他一生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且政治观念、学术思想、性格趣味等皆复杂多变.其师康有为曾多次指责他"流质易变",他本人也自谓: "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善变"几乎成了梁启超个性的构成力量和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八七会议后,陈独秀已成为一个政治边缘人物.他失落之余,倒也腾挪出精力和时间,专心于文字学的研究和著述,他学有所长,十年前,他之所以能在北京大学立身行事,全仗着文字学方面的学养和造诣.但是,他毕竟是个政治人物,他说:经过一年之久,我差不多完全在个人的反省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