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开设的两门新课程,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学生品德不良的概念、类型、特征和有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干预五个方面对国内学生品德不良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然后就国内对学生品德不良研究存在的问题做了介绍,最后对国内对学生品德不良研究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品德不良学生心理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有不良品德倾向的学生,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看到青少年学生思想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利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就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问题,分析了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提供了矫正不良品德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业中专学校品德不良学生比较突出,因为他们经过中考的升学考试,在人生的第一个小转折点上受到竞争淘汰,没有考入普通中学,受家庭、社会舆论的压力大,自己对学业失去信心,有自暴自弃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办法是: 1.擦去学生心理的尘土  品德不良犯过错误的学生,差不多都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爱护,受到的不是指责、处罚,就是冷眼和歧视,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损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经常处于提防、担心和后怕中。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甚至敌意的心理,对自己的前…  相似文献   

5.
品德不良的青少年是指那些经常违反社会的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甚至危害社会治安的的青少年。尽管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 ,前者是后者的“前奏”和“信号”。目前 ,青少年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性问题 ,不仅人数多而且涉及面广 ,从年龄特点上看 ,青少年品德不良有一个发展趋势 ,国内外一些统计数据表明 ,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或初犯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 ,这个年龄阶段主要处于中学阶段。及早发现品行不良的学生 ,重视对青少年不良品德的矫正工作 ,不仅关系到这些孩子…  相似文献   

6.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所谓不良品德,是指一些人背离道德要求,在行为上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犯了重大错误,或是弄虚作假,欺骗别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使他人痛苦等等。任何学校都有少数品德不良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因此,对这部份学生要给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关系到全体学生是否能健康成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兵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0):115-118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既有客观外在原因,又有主观心理因素。本文首先对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主、客观原因作出系统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品德不良的预防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成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因素是很复杂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客观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和主观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因此,预防和矫正品德不良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工作。预防与矫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在青少年尚未发生品德不良或正处于萌芽状态,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目的是...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品德不良的学生,把他们引上正确的轨道,使他们健康成长,不仅直接关系到这部分学生的前途,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风尚、社会的稳定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品德不良学生形成的原因,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形成的原因品德不良学生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概要地可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品德不良学生并非天生而成,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四周世界中是哪些东西进…  相似文献   

11.
导致学生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因很多。从教师不道德行为的角度审视学生不道德行为,以期引起教师群体对自身行为的密切关注。鉴于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对不道德行为的认识比较混乱,厘定“不道德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12.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质量是婚姻研究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概念。文章概述了婚姻质量的界定,主要以时间为发展脉络回顾了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对于常用量表的结构、优缺点和应用状况进行了重点评述,并指出了概念内涵和测量指标趋向整合等当前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4.
教师知识的批判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因自身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受教育经验等使其带着某种前提进入教学,由此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也表明个别化的教师知识在教师工作中的独特价值.以往,由于对教师的工作性质的误解,其内容被界定为"传授知识",致使教师知识的情景性、动态性与个别性被漠视,教师的教学行为被扭曲.要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就要关注他的缄默知识与实践智慧.为此,要充分认识到转变教育观念、反思和行动研究在教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The research study reported on was conducted to establish how the walls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 can be rebuilt through classroom discipline. Social and economic instability, which has always existed, has been intensified by the recent widespread political unrests, which in turn has eroded discipline in the classroom situation. A cross-sectional research survey design was employed and 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to collect data, in addition to an interview tool. Simple percentage and Chi-square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further used to analyse the collected data. Grounded theory underpinned the study as a len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discipline on learner performance in the school set up.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lack of time management skills; viol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poor parental involvement might affect classroom discipline to a certain extent. It was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at recommendations were formulated.  相似文献   

17.
在有些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这一定义,只注重矛盾特殊性与事物的质的联系,忽视了矛盾普遍性的作用,这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本体论来看,第一,它难以说明不同事物的同源性。第二,难以理解事物之间的转化。从认识论来看,第一,有碍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第二,看不到已有知识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第三,在形式逻辑上也排除了类比的方法。第四,也使事物变得难以表述。因而,质的这一定义,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语境中的"人文"和"人文素质",有其不同于其他语境中的具体所指和特定内涵。"人文"主要有"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等三种具体所指;"人文素质"着重指由人文意识和学养、人文情怀与精神、人文行为及实践能力等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人的心理品质或人格。大学人文教育,或说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人之道"、"为人之道"及"做完整的人之道"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具有这种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在精神上存有相通性.二者发生的深层原因都与人自身的分裂相关;二者都以人自身为目的,是人的整体和谐的教育;二者都强调人的基本潜能的整体和谐的实现,而非某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具有基础性与中介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