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泉州学80年     
泉州学的发端不迟于1926年,至今已有80年了。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们开了泉州学研究风气之先。吴堃先生是泉州学主要奠基者之一,吴文良先生和庄为玑先生是泉州学研究的代表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泉州学研究崛起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泉州学研究所的成立,对泉州学研究的深入及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泉州学的缘起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及其促成的史学转型息息相关。中国20世纪初期史学观念的变迁,是孕育泉州学学科意识的学术背景,而1926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及其对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则直接促使泉州学学科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4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应邀来泉州师范学院讲学。他围绕“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这一主题,对儒家学说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到场的800名学子感受到:国学经典是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泉州市公园旅游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两方面,对泉州建设民俗主题公园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从选址、主题、内容、项目等方面对泉州市民俗主题公园进行策划,提出泉州可以建设一个以“刺桐风、闽台情、温陵居”为主题,以泉州地域民俗文化为资源依托,以泉州市版图为规划基础的民俗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5.
每逢吉庆佳节到来,泉州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采莲舞”便成为这些民俗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究竟这样独特的民间舞是从什么年代留传至今,又与中原化存在什么样的渊源呢?本试图从汉代乐府以来历代乐律、宫廷舞蹈、旗牌道具等献资料去探寻泉州民间舞“采莲”与中原古乐舞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报的特色必须历经长期的培育,而先行创办特色栏目则是必要的选择。《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栏目经过8年的精心构建,在海外交通、方言、南音、地方学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了对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栏目于2010年转换为“闽南文化研究”。“闽南文化研究”是“泉州学研究”之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将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赛促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组织相应的比赛,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教学策略。“国学经典”教学与比赛有效结合可以起到整合碎片知识,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国学经典读、写、说、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的作用。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包含制定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规划、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的实施、持续改进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三环节。反思以赛促学的“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教师需坚持学生中心原则,改进赛前指导,完善以赛促学的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国学”这一名称本指国家的一种高级教育机构.今人所用之“国学”概念,起于清末民初,乃对西学而言,其所指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统称。民初学者提出“国学”和“国故学”,虽包含抗衡西学之意,但其所采之研究模式和方法,却反倒是奉西学为圭臬。当时学者对“国学”和“国故学”这一概念的含混和模糊性颇感不满。  相似文献   

9.
章对“泉州学”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并从宏观方面与操作方面提出推进泉州与闽南历史化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五年前,在长沙聆听了南怀瑾先生的讲座,第一次听说“国学”这个词语。模糊地理解: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近我才比较确切地了解它的内涵。前段时间,网络上开展评选“中国十大国学大师”活动。王国维位列第一。到底什么是国学呢?我从网上搜索才明确:所谓国学就是指以释道儒三家伦理、道德、哲学等学说为主干、以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饮食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的文化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泉州学与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均为地域文化。本文侧重从泉州与徽州两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文性格等方面作一比较研究,认为大传统在泉州文化和徽州文化中均占主导地位,这就印证了地域文化的多元一体性,而相对于其它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精神则是泉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often informed by other disciplines, scholarly connections with folklore have been few. As communication scholars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as a topic of study for the future, it seems important to return to the past: To folklore, and to Walter Fisher's work in communication that yielde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This paper suggests ways in which complementary understandings of narrative in folklore and in Fisher's paradigm could coinform each other and thereby enrich both disciplines. Many ideas about communication and the narrative paradigm can be empirically strengthened by the work of folklore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informs folklore's attempts to merge aesthetic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folklore and encouraging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to continue.  相似文献   

13.
An understanding of where community college scholarship is published can be beneficial to practitioners seeking to identify and use scholarly evidence to support policies and programs that promote student success. Such an understanding will also benefit aspiring and new scholars seeking to identify community college scholarship. Unfortunately, there has been little effort to document journal characteristics of scholarship focused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The present study identified, reviewed, and described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 scholarship published in P–20 education journals between 1990 and 2014.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trends over time in journals publishing articles focused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a sizable increase in scholarly work published in education journals since 1990—in particular with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Importantly, results also revealed an underrepresentation of empirical work focused on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published in P–20 education, top-tier, and open access journals. A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as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4.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遗存至今的大大小小古塔反映了泉州历史上佛教的兴盛,蕴涵着民俗,积淀着文化,既是古代泉州雕刻艺术的载体,又是泉州历史上海外贸易发达与闽台交往频繁的见证。本文通过对泉州现存的主要古塔所体现的宗教思想、主要功用、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证,以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人名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值得研究。过去学者多从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角度进行研究 ,文章从语言学角度提出了研究的途径以及研究的意义 ,希望能为今后的深入研究起一个抛砖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往中国学术界主要研究国内苗族。近些年来,跨国苗族群体研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苗族的跨国文化和跨国分布也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注包括老挝、越南、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群体,希望能够推动有关研究。西方学者从事东南亚苗族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欧美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和传教士留下了大量有关东南亚苗族的研究著述。文章追溯自十九世纪以来本领域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尝试对有关东南亚苗族的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加以总结,为国内外苗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往中国学术界主要研究国内苗族。近些年来,跨国苗族群体研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苗族的跨国文化和跨国分布也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注包括老挝、越南、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群体,希望能够推动有关研究。西方学者从事东南亚苗族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欧美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和传教士留下了大量有关东南亚苗族的研究著述。文章追溯自十九世纪以来本领域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尝试对有关东南亚苗族的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加以总结,为国内外苗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民俗学创建之日起,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这个学科的社会功能,对其反复讨论,认识也不断深化.钟敬文在其民俗学的早期研究实践中,通过演讲、办班授课、办展览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民俗学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强调民俗学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意义,论证研究与应用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发挥民俗学教育功能的多种途径,体现了他既作为民俗学家又作为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