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坚先生和曾广顺先生各发现1例“VO过”式,曹小云先生又发现了近20个例子。笔发现明清白话小说中还有一些例子。我且发现,近代汉语中有“V得O过”式,与“VO过”式有相似之处,一般是在南方方言区内流行;但有不同之处,近代汉族中还有“V得O着”式,只是不如前两种格式用得多。目前尚未发现有“V得O了”式,但据刘坚先生所说的时态助词的发展规律,应该也能从献中找到这种格式。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由‘“得”联系的动补结构,如“讲得清楚”、“扫得干净”,会产生表可能和表状态两种语义。即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说得很清楚”,“扫得挺干净”;一种语义可理解为“能说清楚”、“能扫干净”。但在维哈语中,这两种语义却可以通过动词的时态和能动词干在语法形式上得到明确反映。因此,维哈族学生在学到汉语中这类同构歧义的句子时,由于受母语的限制,往往在理解和翻译上产生偏误。本文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如“扫得干净”这类同构歧义的动补结构(下称“V得A”结构)通过变换和扩展句式等手段加以分化区别,并从…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中的“得”字句,使用得非常频繁,且格式也较为多样。本文旨在通过对《金瓶梅》中由助词“得”构成的句子多样模式进行描写,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来反映近代汉语中助词“得”的语义、功能及含“得”句式的基本模式之类型,为近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作一例证。  相似文献   

5.
《型世言》有5例"VO过"5例"V得O过","VO过"的"过"均为经验态表示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时态助词。唐代《隋唐嘉话》中已有"VO过"的萌芽形态。"VO过"结构多数情况下是和表示过去曾经意义的时间词组合使用。《型世言》时期的"过"已完成了语法化的全部过程,近代汉语时期南北方言都有使用"VO过"V得O过","V得O过"使用范围广,频率高,"VO过"南方话地域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中“V不得(O)”既可写作“V不的(O)”,又可写作“V不哩(O)”;“V不得(O)”又可分为“V不得(O)1”和“V不得(O)2”。“V不得(O)”在近代汉语中不仅受到来自表能性的“不能V”、“不得V”及“不可V”的竞争,还受到表能性的“V不了”和“V不成”等的排挤,加上其自身主要接纳单音节词拒绝复音节词方面的限制,它的萎缩是在所难免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将"字句进行穷尽式搜集,对其种类、主要动词及附加成分进行分析,考察"将"字句在明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的一部成功的东方传统文化的自觉载体,其文化原型是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而其结构则与《易》学密切相关。许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出自《易经》。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2.
在属于江淮官话的桐城方言中,表达可能义的语法结构有多种形式,"V得(不)来"结构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类.通过考察发现,桐城方言中"V得(不)来"结构有三种深层语义,这主要是动词"来"的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早期,可能补语“V得O”相应的否定形式是“VO不得”。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形成的原因是:从和“得”相关的可能补语的产生和发展等方面阐述和探析其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刘芳 《语文知识》2009,(3):52-56
在现代汉语中,“V得/不动”中“动”的语义类型有三种:受事能否发生空间位移;受事能否发生状态变化;施事能否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这三种语义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演变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5.
讽刺艺术,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西游记》中运用讽刺艺术,讽刺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对宗教(特别是道教)进行嘲弄,对唐僧、猪八戒等人物形象给予了讽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西游记》所体现的潜在的崇武意识,认为这种意识弱化"尚侠"而强化"崇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它受到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时代观念的三重制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著作,如果把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称之为“大西游”,那么孙悟空拜师学艺可以称作“小西游”.须菩提祖师双重人物色彩决定了孙悟空在“小西游”所取得真经为“佛经、道经”.孙悟空在“小西游”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从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只有“知行合一”方成大道.  相似文献   

18.
黄肃秋先生校点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9.
谭锦 《语文知识》2001,(7):52-53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它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书中的谚语运用得通俗自然,  相似文献   

20.
《抱朴子内篇》属重要的早期介绍神仙方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神仙道教经典,对元明时期的全真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百回本《西游记》阐述全真教"金丹大道"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抱朴子内篇》与百回本《西游记》的关系极其密切。孙悟空的主要本领以及大闹天宫、取经的最终结局等都可在《抱朴子内篇》中找到素材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