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初以来,教育评价领域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testing era)、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评价时期(evaluation era)、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考评时期(assessment era)。与此同时,教育评价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高建国 《新高考》2007,(7):75-78
(1)17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时期,牛顿力学体系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2)18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准备阶段,为19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创造了条件。(3)19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时期,被誉为“科学的世纪”。自然科学开始向综合化、理论化迈进。(4)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新科技革命,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学》2008,24(3):23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概念图这一概念名词的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5.
吴芳  朱铁成 《物理教师》2007,28(1):60-61
STS—EL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生活(life).STS—EL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环境、社会问题以及科技教育危机而兴起的。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生活相互和谐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和生活中的正确应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至21世纪数学发展趋势的回顾及展望(提纲)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一)分化趋势(50年代后)(二)理记与应用的结合趋势(70年代后)(三)数学发展的五大特点(四)对新世纪数学发展的一些预见(展望)Napoleon名言:“国家富强,要靠数学发达.”(后者为必要条件)中国已故主席邓小平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注意:邓氏名言能推出Napoleon名言(命题)!何故?国家富强生产力发达一第一生产力发达一科技发达一数学发达.当今世界上数学有六强:美、俄、法、德、英、日.(-)20世纪前本无“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之分.19~20世纪数学家都身兼数职.Lagrange,Laplace,Gauss,等.20世纪…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迟欣 《天津教育》2009,(1):48-49
一、行动研究的理论框架 行动研究是基于20世纪40年代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即用动力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关系等问题)这一背景而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学者柯瑞等研究者把勒温提出的“螺旋式”行动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试图借助行动研究来反思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行动研究”的内涵更为明确充实。  相似文献   

9.
闫荣林 《家庭教育》2007,(6X):26-27
全语言教育(whole language)是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儿童语言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一种理论思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股思潮的影响波及了全球幼儿教育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与经验借鉴 自二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数次大规模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20世纪60至70年代,  相似文献   

11.
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大约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继步入成熟期。而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语法翻译法(the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学校发展计划(SchoolDevelopingPlanning,简称SDP)”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英国。由于它在“改进社区参与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领域的成功和价值,得以在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许多国家推广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发展计划”这一学校管理模式已开始走进我国中小学管理,并在我国西部甘肃等省(区)的改进学校管理试验中取得一定成效,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按照译本的翻译形态,《诗经》向西方翻译的演进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7至18世纪末)、确立阶段(19世纪)、转型阶段(20世纪初至80年代)、逆译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与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呈现出继往开来的发展脉络与分期特色。  相似文献   

14.
尹志远 《初中生》2006,(3):37-38
1.在某年、某季节、某月、某世纪的年代等固定短语前用介词in。如:in 1995,in spring,in October,in the 1990’s(在20世纪90年代),in the morning,in the afternoon,in the evening…  相似文献   

15.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我准备撰写此文时,我曾阅读了两个横贯20世纪的人物资料,即法国作家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和英国艺术史家兼苏联侦探安瑟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1907~1983)。他们两人都出生于20世纪的头十年,均谢世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两人的一生都是(至少部分是)因对身份认同的追求所塑造。在这两个个案中,都涉及一种对他们的教育给他们的身份认同的拒斥和可选择的身份认同(后来也受到审查置疑)的逐步发展的问题。在《一个年轻女士的回忆录,年龄的力量与事物的力量》一书中,波伏娃讲述了一个天主教资产阶级的教养,对此,已是青少年的她就开始反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为行方便,下面将20世纪80年代简称为“8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是新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重要一页。本以我国的教育方针变革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80年代我国教育方针变革的历程,80的代教育方针的变革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80年代教育方针变革的动因、结果以及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历史变革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在中小学开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1999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等,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更大范围得到普及。就目前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费拉维尔(F·H·Flavell,1976)及其他研究者提出了关于元认知(Metaeognigion)的研究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数学元认知的研究走在了其他学科之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还需要培养元认知能力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我国的“知识与信息的经济”的研究划分为引进、吸收与评价、阐释(20世纪80年代),理论深化研究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在“知识经济”名义下的狂炒(1997年末-1999年)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此三阶段的发展特点、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发表的译、著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人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另外,文章还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智力经济”、“精神经济”、“‘经济与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