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语堂的一生创作翻译了大量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东西融合的双重文化身份和当时东西方不平等的文化势力,使得林语堂在创作翻译的过程中受到了两种文化观的影响.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解析翻译作品和译者的文化观之间的互文关系,试图找到林语堂翻译作品中文化观的具体表现,以期为研究林语堂及其作品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该领域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曦 《文教资料》2011,(24):38-39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向西方翻译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本文对目的论的主要原则策略进行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其翻译目的,探讨林语堂翻译中体现的目的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张晓君 《海外英语》2014,(4):153-154
林语堂以其翻译创作成就蜚声海外并且最终将中国文化传播向西方世界,其影响在国内外皆很深远。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还是他在文本选择上的独到性及准确性上,因此本文以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的诗学角度去探究分析林语堂翻译文本的选择原因及其诗学影响。  相似文献   

4.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郗明月 《海外英语》2013,(7X):242-244
该文以《吾国与吾民》为个案,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林语堂著译的根本动机,通过对作品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中国英语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运用策略和现实意义,进而揭示了林语堂如何通过他独具风格的中国英语成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跨语际传播。  相似文献   

6.
周雁洁 《海外英语》2022,(18):58-60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第一步便是要选好中国故事。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外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分析研究其英译文本选择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林语堂的汉英翻译作品,分析总结出了林语堂选择外译文本的三大标准。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他的作品极大地消除了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纠正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片面甚至是扭曲的看法,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当代,解读林语堂的文化观与文化传播策略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后殖民主义”话语看林语堂的东西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主义”话语中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存在许多偏颇 ,林语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在夹缝中去宣传本土文化母题。林语堂的东西文化互补观 ,林语堂对东西文化的双向宣传 ,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文化的广阔背景下探讨传播本土文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英文创作和汉译英作品在海外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其成功秘诀在于其普世价值、民族性和个性的文化内核,本地化的创作话语方式以及本地化的市场推广策略。但是,林语堂的商业成功有其特定的条件,虽有启示意义但不能简单复制。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是一个有着“一捆矛盾”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坛上也是少见的。他既接受了西方近代思潮的影响,又同时赓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而基督教观念则融透于林语堂的整个精神历程。实际上,正是基督教精神使童年的林语堂轻而易举地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接受西方近代文明的洗礼,也正是基督教精神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中西文化。但是林语堂并不可能简单重复基督教思想,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他又始终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浸染。这样以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进程为大背景,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拒而又相融的事实显然具有文化上的典型意义。本文着重探讨林语堂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是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折射出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合流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坛,后又在国际文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知名作家和学者。但在国内文化艺术界,他却在一个长时期内被忽视,未得到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或者几乎不提及他,或者提及时多从反面否定。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林语堂的印象,多从鲁迅文集的有关注释中得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扩大了传统媒介的文化传播途径,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文章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以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其文化传播过程和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该片的成功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为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的认识一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一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在中、西宗教文化思想中,道教文化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最为巨大。他总结出老子的全部哲学是以柔弱的教义为基础,他特别欣赏老子的隽语,对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正是出于对“道”的独特领悟,林语堂的道家生命观、道家人生观形成了,并领略到了道家独特的人文主义景观。  相似文献   

16.
试论媒介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随着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欧美化的步步渗透,后进地区、发展中国家等第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延续压力,在迅猛狂热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如何通过媒介传播与保护本民族文化就成为各少数民族当务之急的一项重任.在媒介全球化及其高度发达的新时期,对民族文化,特别是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赓延既有隐忧和挑战的艰难一面,同时又存在充满传播机遇与发展保护的优越一面,只要把握好传播与保护策略,民族文化的赓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17.
南梁,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地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南梁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作用,就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从目前来看,南梁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依托“在场”的传播和“媒介”的传播,无论是“在场”的传播还是“媒介”的传播都存在较大的传播困境。文章从政府和专业媒介、科技公司聚合传播、新媒介和传统媒介融合传播、重视对外传播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梁静华 《教师》2008,(8):109-110
本文以《快乐男声》为例,分析了表演选秀类真人秀与大众传媒的关系,论述电视台与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他媒介的加入对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传播力的巨大影响,同时揭示各媒介争相谋划和传播下的谋求利益巨大化的目的。意在指出当代文化与大众传媒相伴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尼采与林语堂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是林语堂构筑中西文化融合理想的重要参照。本文探讨了林语堂文化世界与尼采思想的关系。通过古希腊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及审美艺术观三方面的分别讨论,本文着重指出林语堂一方面吸纳尼采思想,显示了林氏追寻西方精神的文化动意,同时又指出林语堂是在“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尼采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2016年3月,电影《疯狂动物城》一经上映,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2016年初最引人注目的动画电影。电影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深层的文化内涵蕴含于电影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分析电影《疯狂动物城》来解读美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